宋代孤例建筑河北正定隆兴寺(大佛寺)系列1-无门寺-2013.2.1

标签:
宋代孤例建筑河北正定大佛寺无门寺三路单孔石桥琉璃砖雕刻八字护壁琉 |
分类: 古镇名城古建筑 |
宋代孤例建筑河北正定隆兴寺(大佛寺)系列1-无门寺-2013.2.1 
一、无门寺
隆兴寺没有山门,前面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中有圆拱形大门,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兼有山门作用。
二、地图
三、传说
隆兴寺以天王殿为大门而没有建造“山门”。查阅史料均未见有记载缘由,但当地民间却有“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的传说:
在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尉迟恭监修大佛寺。当主体工程行将完工,只剩下山门未建时,尉迟恭接到唐王要斩秦琼的消息。尉迟恭与秦琼是生死之交的好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后,尉迟恭心急如火,哪还顾得上监修工程,立刻驰奔京城要解救秦琼。由于尉迟恭行前未将山门的建造方案做出说明,施工的工匠们不敢擅自建造山门,便急忙去追赶尉迟恭请示。当追到河南的境内时,才追上尉迟恭。工匠们请示尉迟恭:“大佛寺的山门修在什么地方?”尉迟恭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将,一见有人追来耽误了他的行程,心中非常不快,就将马鞭向地下一指,随口答道:“就修在这里吧!”说完,一扬马鞭,急驰而去。工匠们没法儿,只好遵命,在当地建造山门。
四、琉璃照壁
正对天王殿南面,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双龙照壁。它是隆兴寺“九绝之一”。照壁东西长22.9米,高6.8米,厚1.2米。壁顶及两侧用绿色琉璃瓦镶嵌。盖帽、起脊处有飞禽走兽装饰。照壁的前后心均为菱形,中间为绿琉璃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烘托浮雕的整面壁墙为大红色彩,给人以庄严肃穆、富贵高雅之感。
照壁之中的那两条栩栩如生蚊龙,踏波蹈浪之雄姿,吞云吐雾之神韵,似乎赋予了生命和灵魂,令人叫绝。传说,正定城南滹沱河,水深流急,早年无桥,过往不便,后打铸两条铁链系于两岸木桩,以利行人渡船,后经年累月,铁链变成两条绿龙,为害百姓,被张天师擒获。此时,正值尉迟敬德监修大佛寺,忘了修大佛寺的山门,正愁没办法交差。于是便让工匠连夜动工,在大佛寺门前修起了这座照壁,把二龙牢牢地嵌在中间,这样一来镇锁了蚊龙使它不能作恶,二来也遮掩了大佛寺没有山门的尴尬。
五、三路单孔石桥
三路单孔石桥就是在正定家喻户晓的“三山不见、九桥不流”其中的三桥,它属于庙桥,是寺院的附属建筑,使人一上桥便可感受到静穆的寺院,以增加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它与门前的石狮、照壁把寺院衬托得更加庄严。
六、旗墩

七、琉璃砖雕刻八字护壁
在天王殿左右围墙上,也有装饰精美的琉璃砖雕刻的“富贵牡丹”。
八、石狮
左右公母石狮。
十、天王殿
天王殿门上悬有康熙皇帝手书“敕建隆兴寺”金字牌匾。
天王殿始建于北宋,是寺院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做过大修,但主要梁架仍为原来形制没有改变。现在大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
十一、天王殿内
中央弥勒佛殿内供奉的 “ 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这是一位被完全汉化了的弥勒佛,其形象源于我国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有些寺院配有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