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国古建筑"--河北正定开元寺须弥塔及“国宝建筑”钟楼-2013.2.1

标签:
正定开元寺须弥塔及钟砖塔或方塔天下第一赑屃贾锋上海同加建筑设计有限 |
本博主去过的全国各地的《钟鼓楼》文章随时更新,详见:
本博主有关全部博客相关文章随时更新;总目录详见:本博主相关博客总目录
本博主有关各地旅游景点分类相关文章随时更新; 详见各类分目录:
本博主有关河北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如下:
(相关河北旅游景点博客目录随时更新,详见:《河北旅游景点的相关博客目录》;)
石家庄:
精美的明代彩色水陆画壁画---河北石家庄毗卢寺(明)-2013.4.24;
没有围墙的独屋佛寺---河北石家庄兴宁寺(北齐)-2013.4.24;
正定古城:
“海內孤品”-- 河北正定广惠寺华塔(金)-2013.2.1;
"唐代中国古建筑"--河北正定开元寺须弥塔及“国宝建筑”钟楼-2013.2.1;
临济宗的祖庭--河北正定临济寺澄灵塔(金)-2013.2.1;
“通天柱结构塔实例”--河北正定天宁寺凌霄塔(金)-2013.2.1;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河北正定县文庙(唐)-2013.2.1;
我的府邸--河北正定<红楼梦荣国府>影视基地-2013.2.1;
保定:
清朝的省级衙署--保定一日行第一站:直隶总督署--2013.6.1;
中西结合的晚清建筑风格--保定一日行第二站:天主教堂--2013.6.1;
早于西安钟楼的保定钟楼--保定一日行第三站:钟楼--2013.6.1;
保定最高大的古代建筑--保定一日行第四站:大慈阁--2013.6.1;
最好吃的驴肉火烧--保定一日行第五站:闫家驴肉老店--2013.6.1;
清朝帝王南巡的行宫--保定一日行第六站:古莲花池--2013.6.1;
定州:
河北省保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 定州县文庙(明)(省保)-定州(1)--2014.2.3
全国四大清真古寺之一定州县清真寺(北宋)(国保)--- 定州(2)-2014.2.3
一直都不开放的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北宋)(国保)--- 定州(3)-2014.2.2
中山王墓--北庄子汉墓石刻园(汉)(国保)--- 定州(4)-2014.2.2
定州西关王家大院---王灏庄园(清)(省保)--- 定州(5)-2014.2.2
众春园故址---俘获了清朝乾隆皇帝心的雪浪石(宋)(省保)-定州(6)--2014.2.3
“河北三宝”之“定州塔”---定州县开元寺塔(北魏)(国保)-定州(7)-014.2.3
“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之一---定州县晏阳初旧居(民)(国保)-定州(8)-2014.2.3
三道瓮城的“目”字形结构“迎泰门”---定州县南城门(明)(省保)-定州(9)-2014.2.3
“定州人物成语典故”---定州县开元寺塔广场-定州(11)-2014.2.3
定州八景之“西溪玩月”--大道观玉皇殿(明)(国保)-定州(12)-2014.2.3
江泽民留名的文武兼备的现存最完整的清代试院---定州县贡院(国保)-定州(13)2014.2.3
定州八景---定州揽胜--定州旅游景观大全--定州(14)--2014.2.3
曲阳:
清顺治前祭祀北岳大茂山的河北曲阳县北岳庙(北魏)(国保)-2014.2.3
沧州:
“河北三宝”之“沧州狮子”----沧州旧镇铁狮子(后周)(国保)-2013.3.16
河北沧州-南皮S283,S285,S302-2013.3.16
战胜红卫兵的唐代武将---河北南皮石金刚(唐)(省保)-2013.3.16
东兴:
河北南皮-东兴X806,南吴路,S383-2013.3.16
承德:
承德城区:
大年初一夜独自包车狂奔--2013年春节行天津蓟县(初一)第七站:天津蓟县--河北承德-2013.2.10;
大年初一夜宿清皇行宫--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一)第一站:河北承德乾阳大酒店-2013.2.10;
大年初二夜逛冰雕雪雕--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四站:河北承德《首届冰雕文化艺术节》-2013.2.11;
大年初二早访皇家关帝庙--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一站:河北承德关帝庙-2013.2.11;
大年初二夜餐满族八大碗--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三站:承德乔家满族八大碗酒店晚餐-2013.2.11;
避暑山庄:
皇家园林九座宫门--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1)-2013.2.11;
热河行宫正宫(博物馆展区)--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宫殿区(1)-2013.2.11;
热河行宫松鹤斋(博物馆展区)--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宫殿区(2)-2013.2.11;
避暑山庄正宫悬挂错误的松鹤斋地图--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宫殿区(3)-2013.2.11;
避暑山庄松鹤斋承德碑刻--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宫殿区(4)-2013.2.11;
避暑山庄万壑松风--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宫殿区(5)-2013.2.11;
避暑山庄银湖--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湖区(1)-2013.2.11 ;
避暑山庄镜湖--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湖区(2)-2013.2.11;
避暑山庄澄湖--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湖区(3)-2013.2.11;
避暑山庄如意湖--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湖区(4)-2013.2.11;
避暑山庄上湖--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湖区(5)-2013.2.11;
避暑山庄下湖--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湖区(6)-2013.2.11;
避暑山庄半月湖--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湖区(7)-2013.2.11;
避暑山庄长湖--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湖区(8)-2013.2.11;
避暑山庄东宫遗迹--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宫殿区(6)-2013.2.11;
避暑山庄水心榭--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湖洲区(1)-2013.2.11;
避暑山庄乾隆书房文园狮子林--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湖洲区(2)-2013.2.11;
外八庙:
汉藏结合密宗欢喜佛承德普乐寺--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三)第十一站:外八庙(9)-2013.2.12;
外八庙的首座前寺溥仁寺-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三)第八站: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4)-2013.2.12;
外八庙的首座后寺溥善寺--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三)第九站:避暑山庄外八庙(5)-2013.2.12;
外八庙十四座寺庙群--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外八庙(1)-2013.2.12;
汉、藏合一的普宁寺(大佛寺)--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外八庙(6)-2013.2.12;
喇嘛学经之所普佑寺-2013年春节行河北承德(初二)第二站:避暑山庄外八庙(7)-2013.2.12;
涿州:
一、唐代砖塔或方塔及鼓楼
开元寺,位于正定县城内常胜街西侧。始建于公元540年(东魏兴和二年),名为净观寺,至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叫解慧寺。唐开元年间做过重修,改名开元寺,之后宋、明、清均有修补。寺内现存须弥塔和钟楼各一座。须弥塔始建于唐,为砖砌方形故俗称砖塔或方塔,高16丈(约53米),分九级,下面为石砌方座,底层四角有八尊石雕力士像。正面有一拱门,塔内为中空筒状上下敞通,无台阶登攀。各层正面有方门,四角悬挂风铎,顶部有葫芦形的塔刹。砖塔造型古朴、端庄,呈现出比较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寺内钟楼为国内现存稀有的唐代建筑。楼上悬铜钟一口,亦为唐代遗物。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1956年,开元寺钟楼、塔被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寺创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初名净观寺,隋开皇十一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诏改为今名。唐乾宁五年(898)及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清重建和重修。据《重修真定开元寺记》碑文记载:明代开元寺的布局为:钟楼和须弥塔东西并列,天王殿居前,伽蓝堂、给孤堂、三门楼、法船殿居后。此布局应是保存了隋唐时期的寺院特征。目前寺内仅存钟楼及砖石结构九级方塔各一座,天王殿、法船殿仅存基址。
二、地图
三、门票
20元/人
四、入口
五、庭院
元寺地平面很低,我们进入开元寺走下高高的台阶,就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大唐盛世。这里不仅保存了唐代的地平面,而且寺院的平面布局也是唐代所仅有的:它是以塔为中心转向以殿阁为中心,在唐代这一过渡时期的唯一实例。此外,我们在这里能看到有小雁塔之称的须弥塔,唐代唯一的钟楼。钟楼之上悬挂的唐代古钟一旦敲响,方圆几十里都可听到,曾与寒山寺的钟齐名,这口稀世古钟在古代曾有“南有姑苏寒山,北有真定开元”,之说。在开元寺的东南角,安放着一尊巨型赑屃,这尊赑屃是2000年从正定府前街出土的惊世文物。它是五代时期的遗存,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专家都称为“天下第一赑屃”。
5.2、开元寺内石狮
5.3、法船殿基址
老照片(西南向拍摄):弥勒塔与钟楼中间为天王殿,其后(北侧)2层歇山顶三间双檐建筑为已垮塌的法船殿
老照片(西南向拍摄):弥勒塔与钟楼中间为天王殿,其后(北侧)2层歇山顶三间双檐建筑为已垮塌的法船殿
老照片(东南向拍摄):弥勒塔右前侧(东)为天王殿,天王殿其后(北侧)2层歇山顶三间双檐建筑为已垮塌的法船殿
新照片(东南向拍摄):弥勒塔与钟楼中间为天王殿,其后(北侧)2层歇山顶三间双檐建筑为已垮塌的法船殿基址
老照片(西北向拍摄):弥勒塔与钟楼中间为天王殿,其后(北侧)2层歇山顶三间双檐建筑为已垮塌的法船殿
新照片(西北向拍摄):弥勒塔与钟楼中间为天王殿,其后(北侧)2层歇山顶三间双檐建筑为已垮塌的法船殿基址
5.4、天王殿基址
六、“天下第一赑屃”
开元寺的钟楼南侧还有一个巨大的赑屃,是2000年6月在正定县城府前街路西出土,同年8月移至开元寺内保存。此赑屃是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记功碑碑座。青石质,残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体重之大位居全国同类石刻之首。
七、三门楼
三门楼于唐如意年间(692)建成。三门楼的石柱上镌刻有佛经、佛像、供养人像、赞语题名和碑文等,为研究唐代雕刻技艺及开元寺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7.1、复原后的三门楼
转发,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945ef0101620h.html
唐代三门楼石柱上的2尊线刻力士,下图为其中1尊局部,可见力士手持宝剑
清道光22年.正定府知府沈涛撰正定金石专著《常山贞石志》记录《开元寺三门楼石柱刻经造像并柱主题名》详尽资料
复原三门楼后的开元寺,小房为晚清建的天王殿,将遗弃的三门楼石柱残件放进去保存多好,近在咫尺,却无人问津
八、须弥塔
8.1、外观
8.1.1、老照片
8.1.2、新照片
8.2、台基四角八力士
8.2.1、西南角2力士
8.2.3、东北角2力士
8.2.4、东南角2力士
8.3、塔身
正面辟石壶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楣浮雕二龙戏珠。
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
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现已毁坏。
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塔外观清秀挺拔,仍留有唐塔遗风。
8.4、天宫秘藏
无法推指那些奉献佛法的具体人事和具体情形,我们却不难理解那些佛法奉献者心中昭昭的一片虔。
【一】
5月20日,正定开元寺须弥塔修缮工程已启动20余天。
须弥塔保护相对完好,此次修缮主要包括“恢复原地面,挖补塔基台帮,更换部分石构件,剔除一至九层塔身酥碱砖,修补残缺踏檐,重新砌筑塔刹覆钵和仰莲,更换钢制刹杆,重做板门和窗扇,增设避雷设施”等,“做一些局部修补,对塔体进行加固”而已。
“我们得由上而下,一层一层进行。”参加修缮工作的宋青山边介绍边在地上画出一个图形,以使听者有大致的直观认识。“正定城现有4座塔,那三座都修缮过,修缮的时候我也都参加了。就剩这座须弥塔了。”
恰恰是这座须弥塔让宋青山有了不同于参与正定城内另外三座塔修缮时的见识。5月20日下午5点左右,他和施工人员一起清查须弥塔塔刹,发现四个宝珠间的两个铁筒有裂痕,随后他们发现宝珠内藏有东西,“谁都没想到啊。发现里面有东西后,我们没敢再动,立刻通知了县文保所。”
正定县文保所立刻派人赶到现场。清理工作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都未完结,为加强防卫,当晚他们请来了专人保安。次日继续清理,天却变脸了,陡然加大的风速,吹净了文物上的浮尘,一时间也加大了清理人员工作难度。而一件一件文物,终于还是被全部安全地清理出,转至地上。
根据以往经验,地宫多埋藏文物,佛塔发现文物,也多是在佛塔地宫,像须弥塔这样,在塔顶藏有文物的情况,确属罕见。正定县文保所副所长郭玲娣说,从事文物工作20多年了,在塔顶发现文物还是首次碰到,她推测,“宝珠内发现的这些文物,应该是当时信徒们的供奉和捐赠物”。
【二】
须弥塔顶秘藏重见天日数日后,我第一次来到位于正定县城中心地带的开元寺。在我的阅历中,在河北,我所礼拜过的开元寺还有两座,一是邢台市内的开元寺,一是定州市内的开元寺;前者现存建筑不少,可惜在其中已找不见塔,而后者遗留下的惟一建筑,就是以高度独步天下的著名的定州开元寺塔了。
检阅文献,会发现全国范围内,叫开元寺的寺院众多。开元,不就是唐帝李隆基在位时最有作为的鼎盛期的年号吗?开元寺,不就是彼一时期的建造吗?
事实上如此推断不仅唐突而且片面,譬如邢台开元寺,建于唐,现存建筑却多为明重修时所留;譬如定州塔,建于北宋,不过延续了一个开元寺塔的名称罢。
“佛教者在于清净,存乎利益”,唐开元年间佛事之盛,能从史料记载中找出许多证明,后世叙说当时,“京城内寺宇相望”,士大夫家以僧尼道士为门徒,竟至到达“往还妻子无所避忌”程度。而正定这座开元寺,其来历便更有些意思,始建于540年即东魏兴和2年,初名净观寺,隋朝改名解慧寺,有考证说738年即唐开元26年,李隆基诏令天下州县各建一所大寺,于是才又改名开元寺;此时佛运还兴,距845年唐武宗李炎诏令捣毁4600所寺院,强迫16余万僧民还俗,还有100余年的路程。
正定开元寺遗存不多,主要为东西对立的钟楼和须弥塔。钟楼大名鼎鼎,是我国现存惟一的唐代钟楼,名副其实的国宝,著名学者梁思成1930年代第一次至此,站在建筑与文史角度欣赏,说它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正定的塔中之最古者”,须弥塔同样为梁思成称道。此塔始建于636年。我们发现那是一个对佛顶礼的年代,上至太宗李世民下至广大民间,都对无边佛海充满深深尊敬;那个时候著名僧人唐玄奘尚在西天取经路上,尚未回到首都长安,后来闻名于世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均不存在。最初须弥塔建成后什么样?修与毁,几劫几生?我们知道现存须弥塔为明代遗物,带有鲜明唐代遗风,从其形制风格很容易看见小雁塔的影子。今天西安城里的大雁塔和小雁塔依然是唐代遗物,可谁又能否认当年小雁塔的设计者们没有参照或借鉴过正定城内这座早已建成的须弥塔?只是,一唐一明,中间隔了几个朝代,我们的遗憾也就隔了几个朝代。然而,站在这座古朴疏朗通高40余米的九级密檐塔前,或置身其上,我们依然能有几许飘飘然羽化登仙的感觉。
【三】
第一层较高,塔身四面两端均浮雕一尊形态略异的力士像。门向南开,石券,门框雕刻花瓶与花卉图案,门楣雕二龙戏珠,再上是“须弥峭立”四字石匾。塔身每层砖砌叠涩檐,自第二层开始收分,此一形制可称叠涩出檐塔之典型。
塔是空心,内壁垂直,上下贯通。无法在塔内攀登而上。修缮工程开始,塔四周搭建起脚手架,脚手架一边铺设了陡陡阶梯,方便工人上下。除了可借助它攀缘上塔,别无他途。
5月31日上午。
须弥塔顶。
砖砌而成的刹座、仰莲、覆钵,上有铁制刹杆,原来的四枚铜铸椭圆形宝珠,只有最下方最大的一枚在原位,另三玫卸下后尚未重新安置;刹杆穿过,还有很长一段,直直朝向天空。一位工作人员在我眼前抱起一玫没有安置上去的宝珠,花费了不小的气力,可见其重。
100余字铭文,即铸于最下方最大的这枚宝珠上。风雨与时间,业已让这玫铜制宝珠失掉原有色彩,青灰的颜色上,铭文与之浑然一体,并不特别凸现,阳光从一侧的东方打下来,才有些别样清晰的映衬。
“直隶真定府开元寺旧有宝塔一座,自大唐贞观拾年四月初捌日定立……於顺治拾捌年柒月贰拾贰辰时…坐有僧大造化名自成等同化重建,从康熙元年修,至康熙四年秋月大功……”这段已辨认不太完整的铭文,带给我们不少珍贵信息,比如它印证了须弥塔始建年代,康熙年间重修史实。铭文还记录下开元寺当时的住持僧名玄恭,铸造宝珠的工匠有晋州人冯自起以及纪守才和纪守富兄弟。
没有发现更多关于玄恭和三个铸匠的信息,想从他们那里了解宝珠内文物来自谁人之手,有怎样的时代背景,几无可能。可是,探询文物来龙去脉的途径,至此真就堵死了?在发现的文物上不意间也可见到一些名字,像魏礼胤,像“王氏”一类,再追究,却是无所收获,难道这些人就是这些文物最初的主人?
有一点重要线索我们也许忽略了,有一种当时存在的事实我们也许可作正确推断,从1661年到1665年,即铭文中记载的须弥塔重修的数年间,正定城正处于一省中枢所在地,当时的直隶巡抚驻扎于此,它应该有着非常的繁华热闹。
此时的佛教,近乎国教,佐证是,清顺治帝福临出家的传闻一直延传至今,试想,一国之君之所好,势必影响并推助下边的群体之所好,我们无法推指那些奉献佛法的具体人事和具体情形,却不难理解那些佛法奉献者心中昭昭的一片虔诚。
作为僧人,玄恭自不例外;作为铸匠,冯自起和纪氏兄弟会是这个群体中的例外吗?
【四】
“当皇帝信仰宗教,热衷佛道时,或一个政权以某一宗教为国教时,就会投入大量社会财富”,我基本同意这样的判断。再以贞观年间唐玄奘取经为例,玄奘自印度回京后,不但受到太宗李世民亲自召见,其翻译佛经工作也得到唐政府人力物力的大力资助。
“唐朝几个皇帝都信佛敬佛,还搞过迎佛骨活动。到清朝时,寺院已经集中了绝大多数当地财富。在宗教方面投入多大的人力和物力,显然与政权的规模、统一还是分裂无关,而是取决于统治者对宗教的信仰程度和该宗教在国民中的普及程度。”面对历史如此言说与判定,我同样无法回避或投上一张否决票。
5月31日,正定县文保所已对发现文物进行了详细整理统计,并在归类后做了妥善保存。
四千秘藏之中,以铜器、银器、漆器、玉器、蚌器、珐琅器、金器等为主,小者数寸,不过一根小拇指大;如一枚绿翡翠,样子像是饰品,放于掌心,尚不盈掌。最大一件是一尊高约一尺的银质塔模,这尊塔模令人惊绝之处在其最底层,其底层门后,藏有三尊鲜亮的金色坐佛,可谓塔中有佛,佛国无限了。
“这些文物的品相和等级尽管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认定,我们还是能够断定,此次发现显示出当时人们对文物古迹修缮的支持和重视,也寄托了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更为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生活、人文环境提供了珍贵资料。”而此次发现在一些专家看来,最为珍贵的可能是其中一批经书。这批经书因为在一个防潮性能并不太好的环境下保存了300余年,所以拿出的时候有的已经粘连团皱,但有的还保存很完整,里面字迹清晰,我注意到一册生有霉斑的经书封页上,标明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
九、钟楼--国宝建筑
9.2、一层
9.3、唐钟
钟楼上悬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为唐代遗物。
9.4、塔内神秘地宫
9.5、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