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2012-02-25 11:08:10)
标签:

鼎盛期青铜器

子仲姜盘

上海博物馆

中国古代青铜馆

大克鼎

分类: 游山玩水暴走路上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整个展馆分为7部分,分别为:

   1、萌生期青铜器   2、育成期青铜器   3、鼎盛期青铜器   4、转变期青铜器   5、更新期青铜器

   6、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   7、中国青铜器的冶铸技术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三》 鼎盛期青铜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於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徵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体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zhì:是饮酒用的杯,初见于商代晚期,沿用至东周时期。它的形制有扁体和圆体的两种,往往带有盖。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这件觯为扁体,纹饰精美,盖、腹、圈足均饰兽面纹,颈部为三角雷纹,其下还有鸟纹。盖和器身四周都有突出的扉棱,这是为了掩盖范缝美化器物而特设的附饰,是独特而巧妙的艺术构思
)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角  jué 饮酒器。无柱、流,两端皆是尾。角同爵的容量比为四比一。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XI 角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此角上口双尾高翘,下足三棱锥足,腹饰兽面纹,颈饰三角形云雷纹,腹内侧有牛首鋬。角口內沿刻有铭文"丁未......,用乍父辛彝。亞矣。"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爵 jué: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畐(fu)父辛爵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器形较常规的爵为大,流及尾向上翘,流折处设菌状双柱,深腹圜底,下有三条外撇的三棱锥足,腹内侧有牛首鋬。流下饰龙纹,腹上部饰外卷角兽面纹,下部饰环柱角兽面纹,上下以连珠纹为界隔。铭文字数,鋬内铸铭文3字 铭文释文为畐父辛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gng: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

               

 

                     青铜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觥盖前端为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为一小龙,前端兽耳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体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尾逶迤,形态优雅。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是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

凤纹牺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凤纹牺觥通体作水牛形,躯体丰圆,四肢健壮,背上站有一只小兽,整件器物显得稳重浑厚。全器以云雷纹衬地,立体图案为精美的凤鸟花纹,壮观华丽。这种小巧精致的牛形尊在商周青铜器中极为罕见。

'共'父乙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觥盖前端为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为一小龙,前端兽耳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体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尾逶迤,形态优雅。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是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牛首兽面纹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尊口部侈大,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有十字形缕孔,本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商代晚期纹饰更为丰富。肩部有三个牺首及腹部兽面纹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商代晚期纹饰及铸造技术的发展。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黄觚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觚是饮酒器。此器喇叭口,高圈足,中间细腰可以把手。口部和颈部饰三角形变形兽纹,中腹部饰两组对称的龙纹。尤为特殊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龙纹采用透雕的样式,装饰性极强,同时也显示出极为高超的铸造技术。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龙纹扁足鼎 商晚期(公元前14一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且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龙纹扁足鼎 商晚期(公元前14一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且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兽面纹斝 商代中期(公元前16-前14世纪)

          斝是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祼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有温酒的作用。器物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腹部兽面纹,双目突出,带有神秘感。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中期青铜器的铸造特色。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高体,大型或中型容酒器。

鲁侯尊  西周康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通高22.2厘米,口径20.7厘米。腹内底有铭文22字,记载鲁侯伐东国。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gui古方尊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圆口折肩,椭方腹,圆足。肩饰蕉叶形兽面纹,下饰凤鸟纹,肩饰龙纹,腹满饰兽面纹,雷纹为地。肩四角附象鼻兽角。造型端庄。纹饰华美,铭文“gui古作旅”四字。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盛酒器和水器。用于装酒和装水。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小子省壶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小子省壶是晚商时期十分著名的器物,它直颈,鼓腹微微下垂,仅在盖、颈和圈足上用单或双线勾勒出十分简单的龙纹,风格简洁质朴,与商代晚期繁纹缛饰、华丽 至极的时尚迥异其趣。而壶的盖上和器内,却铸有内容相同的二十二字铭文,表明小子省受赏作器以资纪念。商代晚期青铜器上铸有铭文并不少见,但一般铭文都较 短少,铸造长篇记事铭文是周人的习惯,并往往因之不饰花纹。小子省壶的出现,表明较长的记事铭文及其在纹饰上的相应简化并非周人的首创,只是在注重奢华外 表的商代格外罕见而已。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yu:酒器。口椭圆形,足为圈形,有盖和提梁,腹深,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圆筒形等。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戉箙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 33.3厘米,口横15厘米,口纵13.7厘米 重6750克 卣为容酒器。隆盖高缘,鼓腹下垂,圈足。劲纵向置龙首提梁,提梁饰龙纹。自盖到圈足置棱脊四道。器及盖上饰浮雕大兽面。器体兽面双目特别巨大,手法甚为夸 张。盖沿、器颈、圈足上分别饰以不同形态的龙纹和鸟纹。 提粱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装置不同,利与盖的两侧挑出双角,以增强形体的气势。盖内有铭文“戉箙”两字。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兽面纹卣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直口,设高盖,束颈,宽腹,圈足。盖顶设钮,由六翼蝉纹组成,盖面装饰牛角兽面纹,盖沿和器颈饰弯角鸟纹,腹部饰牛角兽面纹,角尖翘出器表,铸造复杂,双 目凝视,这表现的显然不是天然的牛,而是超自然力的物象,也反映了西周重视农业发展的情况。腹上部、圈足配置的是弯角鸟纹,提梁两侧为牛首,提梁上饰尖角 卷尾龙纹。
      腹部两侧设棱脊,打破了筒形器物的单调感。这类直筒形卣最早发现于商代晚期,在西周早期较为流行,传世数量极少,西周中期以后就不再发现。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兽面纹罍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lei:大型盛酒器和礼器。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
   这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整器自上而下装饰了六段花纹,以腹部为主干纹样,分三段:上段作鸟纹;中部为一锐牙 裂口,形状猛烈的巨大兽面纹;下段也作兽面纹,唯形象与中部不同。全器纹饰以云雷纹为地,主干纹样粗壮突出,极有气势。器的每面中线及四角均出棱脊,使器物更为稳重庄严。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鬲 lì:为炊粥器,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

兽面纹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小立耳,三袋状锥足。颈、腹饰兽面纹、雷纹。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yn:为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zhèng);下体为鬲(lì),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兽面纹甗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甗侈口,双立耳,三袋形足。颈部饰兽面纹,腹部两平行折线形成两尖角形。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南单甗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通高36.8、口径22.7厘米,重5公斤。甑鬲合铸式,侈口深腹,口沿上有一对绹索状立耳,束腰分裆,三足下部作圆柱状,腰间有一兽首鋬。口下饰三列云雷纹组成的环柱角兽面纹带。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4字 铭文释文为"南单母癸"。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簋 gu: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数为多。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盂 yú:大型盛饭器,它与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取自盂中。青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形制一般为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体都比较大。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yn:为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zhèng);下体为鬲(lì),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母癸甗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甑鬲连体,眵口立耳,腹部向下略收,鬲部分裆,足下部细长,腰内有箅。口下饰环柱角兽面纹,腹饰弯角回首对鸟组成的垂叶纹,鬲腹饰牛角大兽面。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3字。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簋 gu: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甲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通高29.8厘米,口径22.5厘米。西周数量甚多,早期一般沿袭商代的形式,中期开始变化较大,式样繁多,晚期又趋于定型化。
         整个西周时期,式样有着较多的发展。四耳簋和高圈足簋(有的两倍甚至三倍于普通圈足的高度)是西周早期新出现的形式。此外还流行方座簋,圈足下有一个方座,通常为双耳,也有四耳的,这一类型的簋一直沿用至战国时代。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鼎: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称"太牢",以下盛羊、豕、鱼、脂、肠胃、肪、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盛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德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德鼎是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这一时期的鼎发现很少,在重视食器的当时,都是重器。德鼎的造型较商代晚期已发生变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稳的气质。鼎的花纹仍采用带地纹的兽面纹,但构图趋于简略,层次也不甚丰富,表现出周人独特的简约风尚。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瓿 bù:小瓮,圆口,圈足,用以盛酒、盛水,亦用于盛酱。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乳钉雷纹瓿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件器物腹部鼓张程度非常大,内折急收。圈足上有三个方形大孔,与一般十字纹方孔不同。除了以雷纹为底的乳钉纹外,早肩部有比较奇特的鱼纹。鱼纹的眼睛突出,也形成了乳钉纹。肩上变形龙纹的形状少见。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四羊首瓿 商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

    瓿是一种盛酒器.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整器体积宏伟,颇为壮观。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大克鼎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也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大克鼎为西周后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三)鼎盛期青铜器-2012.2.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