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乡扫墓

(2019-12-23 21:32:28)
标签:

家乡

人文

分类: 记录

昨天,我们来到老家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回乡扫墓
 

本地乡俗是前三后七,意思是冬日前面三天、后面七天都可以。这大概也是出于农耕时代交通不便,出门在外赶回家来也多有不便,说不定路上耽搁几天也是常常有的事情,所以先人们也就不再计较非得在这一天做这个事情。而且,日期延长跨度长达十天,也会给这个仪式增加点气氛,先人们在另外的世界,与今世阴阳两隔,怕也是寂寞冷清的。。。 


       

 

父亲已经去世已经三十五年,生前,他最后一次去往老家,留下意愿,百年之后落叶归根,在老家的南山建墓。墓所在的地场不错,在两座山丘的臂弯里,十分的稳妥,前面是一个大的山塘,后来改建成了水库,绿水映照,波光涟漪,山风吹来,要景有景,要风有风。

 

 

老家距离我们现在生活的城市有45千米,这个路程在今天算是近在咫尺,但是在30年前,在没有私家车,连公交车都不通的时候,算是遥远的距离了。关键是从兰溪到我的乡下老家还有15千米,这段路程当年虽然有公交车,但是班次很少,一天也就一两班,错过了就得再等一天。不等,那就得步行,我们还真的有步行回兰溪的经历。而且,坐公交车最多到了黄店镇上,从镇上到老家,那是什么公交车都没有了,全靠走路。虽然路程大概也就几里,但是,其中,要翻过一个山梁,那里没有路,完全靠我们摸索探路。

 

 

 

好在那会我们都还年轻,走路爬山都不算什么。

 

 

 

就这样,我们年复一年,走着走着,我也从青年走到了老年。。

 

 

 

这些年,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城乡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城乡公交从挤一天只有一两班的公交车,到班次逐渐多起来,从乘车难到没有那么难。个体车出租车从无到有。记得兰溪城里早时有一种当地土话叫“蹦蹦车”机动三轮车,这个车乘坐实在有点危险,因为只有三个轮子,我们四五个人坐在上头,稍稍拐弯速度快一点,就感觉会被甩出去,或者干脆翻车。这个车因为太危险,我们坐的次数也不多,都是实在没撤了,才坐。不过,它的好处是,这是个专车,我们全包了。。

 

 

 

再后来,我换了单位,也学会了开车,有几次就借个车子开一趟。刚学会开车那会儿,有车的单位不多,借车并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还有一次借的车中途抛锚,很是无奈,其他人在原地打牌休息,我和姐夫一起步行到了最近的修车店,叫来师傅,拆掉零件拿到店里修,修好了再拿回来装好,那一次,等到上好坟回到自己家,已经晚上了。。

 

 

 

情况到了2000年后有了改观,姐夫当了老板,有车了,再后来,我也有车了,路也修得更好了,我们可以把车子开到山脚下。。

 

 

 

老家这几年村容村貌大变样。我们老家古建筑保存得不错,还有一处国保文物--世德堂,我父亲他们一辈称之为蒋字厅,里面的形制很气派。村上还有几个厅堂,也都很气派,保存完好。当年我父亲灵柩移回家,停放的厅叫冬官厅,大约是我父亲这一个房头的,也整个建筑也很壮观,后来据说被烧过一次,又依原样修了回去。这几年,家里族人和亲戚已经甚少走动了,具体的情况也就不甚了了了。

 

 

 

这些修建于明清的古建筑,现在得到了重视,村里和镇上,都在积极筹划保护好这些宝贝,然后在保护好的基础上,以之为抓手,发展乡村旅游业。这些年,路修好了,房屋外立面都厕刷修缮了,还建起了村里名人的石像园,村口立了一个很大很气派的牌楼,它与名人石像园、池塘构成了一条中轴线,至于游客中心,休憩长廊等等,是都早已建成的。。

 

 

每次回到老家,都感受了家乡的新气息,真好。。。

 

 

还得补记一下。扫墓归来,我们看时间还早,决定去附近几个景点看看,自装修开始以来,这一年多,我们正经没有没怎么出门玩过。。

 

 

我们去的地方一个叫水亭畲族自治乡,另一个就是这几年渐渐红起来的游埠镇。

 

 

水亭以生产豆制品闻名,水亭豆腐,豆腐干,千张等,很有口碑,十里八乡都好这口。当年,我曾经率队到这里专门做过采访,记得为了拍人做豆腐的全流程,我们早上3、4点钟就起床了,黑黢黢地赶到老乡家,拍下了他们磨豆腐、煮豆浆、点盐卤、压豆腐的全过程。采访中,我们得知,其实水亭豆腐不光在本地有名,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全国各地做豆腐,整个产业规模相对可以,当地百姓生活也不错。

 

 

算是旧地重游,不过,此番前来,这里已经焕然一新。当然,对我们而言,忘不了的还是豆制品,到菜市场买点豆腐,豆腐干,千张回家尝尝鲜,那是必须的。

 

 

游埠镇是来了多趟了,不过每次来,感觉都不错,有古建筑,有水乡的风貌,当然,用老婆的话说,这里还有比较更好的人气,不似一些景点修的挺好看,但是孤零零的,没有人气,当地的居民被迁出去了,新的商户因为生意清淡关张,游客也不多,偶尔来几个也是百无聊赖的样子,看上去清冷。。。

 

 

游埠镇不同。

 

 

不过,这次我们去,是为刚刚落成的郎静山摄影艺术展。我不算是摄影专家,仅是爱好而已,不过,这个摄影艺术馆却很吸引我。此展布置的有特点,很干净。他的老家是游埠镇下辖一个村子,他本人虽并不出生在游埠,但对故乡很有感情,他的后人也是,展出中有他的一部分作品和使用的相机等实物,让我们全面了解了他。当然,吹毛求疵的话,有些作品的像素不够,也放了上去,颗粒甚粗,甚至成了马赛克。其实,这样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