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的角度看《长安十二时辰》

标签:
长安十二时辰书法文化盛唐气象娱乐 |
分类: 娱乐 |
喜欢书法的人看什么都会往书法艺术上扯,好好地看《长安十二时辰》,除了盯住剧情,欣赏演员的表演之外,还少不了对其中的书法有所关照。我对剧中一切与书法有关的东西,包括那些匾额,那些条幅,文牍,甚至于片名的书法特别垂怜。
细想来,人的这种偏好是非常普遍的,喜欢服装设计的人,会特别在意里面各式各样的服装,包括长安本地汉人的服饰,包括外族人的衣着打扮,还有,宫廷服装和布衣皂服等等;喜欢音乐的人,会对大唐音乐特别关注;喜欢文化礼仪的人,也一定会对其中那种习俗特别钟情,尤其是那个特别的作揖手势。说大点,这是一种职业习惯。
有唐一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顶峰,名家辈出璨若星河,经典永流传。自然,我们的关注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学者一般将唐代书法分为唐初、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唐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书法亦呈磅礴之势。彼时,朝廷已经确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初唐书法艺术的繁盛,唐太宗李世民功不可没。他喜好书法几近痴迷,积极倡导书学,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在书法家方面,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薛稷负有盛名。盛唐时期经济发展,文化艺术发展都已登峰造极,体现在书法方面,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大家登场亮相,书风也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真草更彻底的摆脱了王家书派的束缚,新成一派。而到了晚唐,随着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杜牧、高闲、裴休等。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发生在天保三载,时值盛唐,书法自然也在繁荣之际。虽然本剧不为讲述书法故事,不为展示书法家的风采,但任何一部影视剧,在舞美置景方面,书法元素必不可少。我们不是要求电视剧成为唐代书法精品展览,但是,借机展示一下盛唐书法佳作总是可以的吧?至少,在涉及书法艺术的地方,比如匾额,册页,条幅,标语、片头题字,片中文字等,也得与大唐深厚浓重的艺术氛围相称才是。事实上,马伯庸的小说原著中,就有一些关于书法方面的涉猎。譬如,他提到靖安司的匾额就是赫赫有名的颜真卿所题。
但是,很可惜,《长安十二时辰》里相关书法很烂,很LOW,有辱盛唐文化之美誉。来看看几个截屏图片。
这个截图里的地点,大概是靖安司丞李必的办公室。正面有个匾额,上书“开天明道”。内容上看,这是典型的办公室书法,跟“宁静致远”之类的好话,没有什么区别,励志吉祥,自是极好,但观其书法,却很不入流,既无笔法,也无章法,现如今随便找个练过几年书法的小学生写写,也比它好看很多,不知道这个舞美师从哪里找来这样的书法匾额。
这张截图是长安街头的一场歌舞秀,演唱者叫许鹤子,不知是何方神圣----随便说一下,《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人物有实有虚,真真假假,闹不明白。这个许鹤子看上去是那种流量明星,一亮相便是满场彩。不过,我的兴趣不在她的歌舞,而是舞台四周标语上的那些字。“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溢通衢”,内容香艳,可是那一笔隶书却是糟糕得很,既不好看,也无品格。
再来看看那些册页公文。这方面的文字,剧中很多,我随便截了几屏。本来,古代公文都是由专门写手草拟誊写的,他们虽然有可能都是寂寂无名的,但必定写得一手好字,绝不可能把文书写得如图中那般幼稚粗鄙,要果真是这样的水平,肯定吃不上这碗饭。
片名题字的书法稍好,据说书写者是演员祖峰。导演曹盾说:“祖峰书法特别好,我把文案发给他,他就疯了,几十集的片头的字,每个时辰的字,包括长安十二时辰的片头字都是祖峰写的。”不过,也有人认为,这六个字虽不是江湖字体,明显是出自初学者之手,对于楷书的认识尚浅,笔下的功夫欠缺许多,与本片宏大的规模难以相称。(《长安十二时辰:片中的书法元素是败笔!》作者薛明辉---引文来自网络)
行文至此,大约《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各种文字的书写水平很低,这是可以肯定的了。一部展示盛唐气象,以博大精深唐代文化为背景的影视剧,一部制作堪称精美的良心剧,一部据说投资巨大的严肃作品,在书法这个环节存在如此短板,就如同一件华丽的衣裳有了一个破洞,实在可惜。
不过,对此,有人一定会反驳,说你这是吹毛求疵,这些牌匾题字、古文册页、标语幡幅只是舞美置景的一部分,只是道具,它们的作用不是展示书法艺术,只是为了烘托现场气氛。除了爱好书法,研究书法的人,谁也不会计较它们到底写得有多好多坏。舞美师、导演们也知道书法的好坏,懂得书法的鉴赏,但是,要用到真正的书法家来书写,必得增加成本,不划算。更何况,这是目前业内的普遍现象,你见过那个电视剧请真正的书法家来写牌匾写公文的,谁也不会当真的。
这么说,自是有道理的,这就引发了对一个普遍现象的思考。当今的电视剧制作行业,在舞美的书法这方面,的确存在粗制滥造的情况,或者弄虚作假,或者滥竽充数,或者胡编乱造,或者低俗丑陋。究其原因,有的是忽视轻视,有的是力不能及,前者是认识问题,以为反正是做背景的,好赖无所谓,后者则是水平问题,请来的舞美师在书法审美情趣很低级,专业知识是外行,书法技巧更是欠缺。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我不知道是前者还是后者,但愿仅仅是后者。在我看来,舞美书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业内普遍现象为由,为自己开脱的,都是些制作态度不严谨的,投机取巧的。而《长安十二时辰》不是这样的剧,自然也不应该这样堕落,这样的放纵自己。
其实,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至少可以采取措施,让电视剧看起来,像模像样,在书法方面没有那么多的毛病。比如,有人就极力建议,《长安十二时辰》的片名,采用唐楷。或者从盛唐那么多名声显赫书法家的作品中,采用集字方式来做牌匾,也不难。
随便说一下,据说剧中由韩童生扮演的靖安司主理何执正的原型是著名诗人贺知章,就是写出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那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也是出自他手。不过,人们知道贺知章大都是因为诗名,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大家。宋人施宿《会稽志》载:“贺知章尝与张旭游于人间,凡见人家厅馆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鸟飞,虽古之张、索不如也。”
贺知章性格狂放不羁,有“诗狂”的称号。诗风如他的性格一样俊逸洒脱,清新别致,他的草书犹如诗一样,洒脱自如。如此,从贺知章的书法作品中,集字写成“开天明道”,岂不上好?
最后,我还想再说一遍,我说了那么多《长安十二时辰》舞美特别是有关书法方面的坏话,出发点完全是善意的,也完全没有以此否定这部电视剧的意思,瑕不掩瑜。同时,我极力推介这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