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只有996?

标签:
996马云职场竞争幸福指数 |
分类: 观察 |
996成为热词,原因很多,后来马云插上一脚,事情就更加热闹了。他的一句能够996是一种福气的说法,惹恼了很多人。其实,马云出言代表着老板群体的共识,996是必须的,至于说这是幸福与否,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而那些真正996的人则说,扯淡,996哪有幸福可言,悲催还来不及呢,谁见过在ICU里绽放灿烂笑容的?
我辈马上就要退休了,按说这类关于职场打拼的话题,不该多言,已经没有发言权了。更何况即便是在岗之日,我们也没有过过996—我一直在体制内工作,老师、公务员和记者都不是那种需要996打拼的职业,所以,现在来说996,怎么着也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尴尬。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因为退休了,不在岗了,与职场拉开一段距离,有些事情可能会更加超脱一点,看得更透一点。
要我看,这事,还是屁股指挥大脑,站在哪山唱哪首歌。
站在老板的角度,加班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活儿多,活儿紧,压缩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必须得加班。加班就意味着增加收入,腰包鼓了,气就顺了,马云的意思,幸福的指数就高了。反过来,假如没有加班,没有活儿给你干,你失业了,你倒是舒服了,可以躺在家里天天玩手机,但是钱从哪里来,没钱哪来的幸福?
屁股坐在员工椅上,想问题的角度就完全不同了。正常工作时间内的活儿,我可以干,应该干,这份工作给的薪水对我而言也就够了。要是加班,就意味着占用休息的娱乐的玩耍的时间,相对工作时间来说,这些时间给我的快乐和幸福更多,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加班,意味着可能要付出健康的代价,也就是说,虽然我拿到了加班的钱,但是完全有可能花不了这个钱。两相权衡,宁可不要加班多挣的钱,也要保证健康,保证快乐。
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立场自然截然不同,见仁见智,各说各话,莫衷一是。
在我看来,双方的 观点均有可取之处,又都有问题。
任何加班,在我看来,都是工作安排上的失误。一件事情,需要多少人干多少时间,这是可以计算的,哪怕有余量也是在可控范围内。假如非得加班才能完成工作,说明对人力的计算失误了。加班成了常态,那就说明这样的失误已经成了错误,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
马云们这个时候会说,不对,不是计算错误,我们知道有这么多的工作量,需要增加工作时间才能完成。我们所说的幸福,是指给了你更多的赚钱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最多的财富。这样的机会不是人人都有,时时都有,你遇上了,就是你的福分福报。而我,则在最少佳的人力成本和最大的效率之间做出了最佳选择,取得企业的最大效益。你我都赚了最多的钱,达到了双赢。
马云们在这里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将人力看成了一个工业化的机器,没有情感的机器。人除了赚了很多的钱可以获得幸福之外,还有更多获得幸福的渠道,马云们只给了员工一条渠道,堵死了其他通道,然后说这就是最佳且唯一的选择,这显然剥夺了员工们的权力,对员工显然不公平。
员工们的观点和态度也有可商榷之处。
中国古诗有云,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说的是,该努力时懈怠,该拼搏时慵懒,换来的结果一定是该上升时下降,该前进时后退,该辉煌时低迷,该富裕时贫穷。我们不是说人必须非得都像马云那样豪富,或者说只有有钱了才是成功人士。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这些人以追求快乐幸福作为幌子,以个性解放,自有自在为底线,不工作,或者工作时马马虎虎,消极怠工,极不负责。事实上,这样的人不要说996,即便是955也做不好,做不了。
每个人对成功,对幸福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和认知。对马云们来说,最短时间内财富最快最多的积累就是幸福就是快乐,对员工们来说,不一定就是这样,除了赚钱,还有更多获得快乐的途径和方式。钱多了,可以给人快乐幸福,但也可能带来苦恼甚至痛苦,尤其是可能是以自身健康为代价的钱多多,最终,是得不偿失,追悔莫及。
马云还说过一句话,钱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我们总是希望做些大事,解决些大问题,比如世界和平,比如人生幸福,而这些问题,都不是钱能够解决的。
所以,要是996能够给你幸福,那就996,假如不能,那就放弃,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