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岩下石头屋

标签:
新昌大佛寺嵊州王羲之故居岩下古村旅游 |
分类: 旅游 |
许久没有出门了,天热。
昨见微友推送,缙云壶镇之岩下小村,有石头小屋,高树密林,老桥沧桑,古道幽深,涧水潺潺。
我说要去,夫人说,别像上次那样被忽悠了,说是大峡谷,吹得天花乱坠,实则一小溪而已。我说不,这位微友靠谱,且有图为证。
我们一骨碌翻身下床,说走就走。
彼村真的不远。100公里左右的路程,高速+省道+山路,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
被惊艳了。
来到村口,首先见到的便是照片中的老桥,迫不及待下车,去看看它。
其实,这样的拱形石桥,在江南并不罕见,无非就是用规整的条石搭成拱券,然后再在上面铺上块石以供行走。但岩下村的老桥,别有情致。拱大桥宽,有些气派。桥下溪水被一道石堰拦成一汪静水,碧绿微澜倒映出老桥的影子。近旁,一株高冠茂盛的迎客老树伸出遒枝遮盖着老桥。站在水边上望,水,树,桥,以及远处的石屋,组成一幅原始的,静谧的水墨,便很有些灵动的气息。
再往村子里面走,一座座的石屋开始展示山村的魅力。
我们去过很多石屋为主的小村,包括著名的磐安乌石村。但是,这些小山村,一经被外界认识,游客纷至沓来之后,它们就迅速地死去,被过度开发,商业化氛围所吞噬,变得面目全非。菁华被稀释,被掩盖,被破坏,那种天然的状态不复存在。
岩下村之古朴尚在。
尽管也在不断开发,也有很浓的商业气氛,但是尚能闻见那一缕缕的古朴气息。
古老的石屋大都是三面用石砌,所用的石料是括苍山的火山岩,坚硬牢固,美观耐用。但是,由于它很坚硬,加工制作出规整的表面有难度,特别是机械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所以要用这样的石料造房子,只能随形就势。这样做出的石头墙面,缝隙不规则,有一种错落的美,但同时,缝隙也会比较大,不加以填补就会漏风漏雨。所以,很多房子其实是采用了取巧的方法,里面有一堵墙,外面贴上一层火山岩,这样,既有火山岩墙体的粗犷纹理,又保证不漏风雨,冬暖夏凉。
当年在磐安乌石村,很多乌石屋被弃用,我就很奇怪,为什么好好的乌石屋不住人,而要在村旁大肆建造钢筋水泥的洋房。现在我明白了,大抵也是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所致。
村后还有一条古道,据说是专门通往百丈岩上的另一个古村岩背的道路。古道翠竹掩映,一旁的山涧巨石嶙峋,涧水缓缓流过,三五成群的游人在此架锅起炊,烧烤宴饮。也偶见几位悠闲笃定的老者,在道旁歇息。从他们的打扮举止来看,显见是山外来人在此避暑休闲的。
暑期,村子来的人多,这里,人声鼎沸。当然,热闹的另一个原因是正好有一个电视剧剧组来此拍戏。叫什么《人间烟火花小厨》,是一部古装剧,据说是改编于小说《食味记》,讲述的是厨娘花小麦与孟郁槐相遇相知相恋的故事。导演,主演好像都不是角儿,女一号还是个97后。大热天,拍电视剧也不容易。剧组改造了几个小院,搭了场景,还栽了一棵塑料的花树,阵势不小。
这几年,影视剧火了带动景区风风光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少,这部电视剧要是火了,岩下村也会跟着火一把。不过,照目前情况看,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演员,这样的导演,想火也难,所以,岩下借梯登高的想法,能不能实现也是两说呢。。。
用过午餐,已是下午一点多钟,夫人对此有好感,很想在石头屋住下,我却有些不以为然,我说,景点就是这样了,再混着,反而无趣,不若就近再找个景点,要是游完了还想回到岩下住石头屋,那就再折返回来。夫人同意了。后来证明,这个同意有点勉强,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来来往往的徒劳无功。
我们去了磐安的百杖潭。这是我印象中最近的有名的景点了,也不远,只有50多公里,虽然期间有路段正在修路,但是一个多小时也就到了。但是,到了百杖潭景区之后,夫人变卦了,她说不想看这个景点,她还惦记着岩下的石头屋。我只好认了。我们在景区的停车场付了停车费,然后就立马折返岩下。
但是,最令人沮丧的是,当我们风尘仆仆赶回岩下之后,在村里转了一圈,居然整个村子,一间客房都没有了。
我们悻悻然离去,寄情于它,流连于它,她却固执地又一次拒绝了我,终是擦身而过。这会儿,夫人算是清醒了,我们与石头屋无缘。。。
当夜,我们在缙云与磐安县城间犹豫,几乎是扔鞋子般草率决定去了磐安,夫人说,虽然不去百杖潭了,但是前几年去到花溪景区,到了跟前却被告知景区关闭整修,留下遗憾。这次,一定要了却夙愿。
不过,遗憾再次袭来,在下榻的酒店理,我们得知,花溪景区已经关闭整修两年,什么时候完成尚不得而知。
得,看来又是一个注定无缘的地方。。
翌日,我们随意地选择了去嵊州。一百度,说有越剧博物馆,还有王羲之故居,这让我们来了兴致,再怎么着,也算是书法爱好者,有关书圣的遗迹不可错过。
我们驱车前往,感到嵊州已经是中午时分,找到处在僻静小巷中的越剧博物馆,门卫告诉我们,中午闭馆,下午两点请早。
嚯嚯,又一次被拒,又一个遗憾。。。
其实,看越剧博物馆并不是好这口,我对越剧向来不感兴趣,但是,嵊州是越剧的发祥地,来到这里,总得感受下此地风情,了解下她。既然,等不到下午两点,那就掠过她。
王羲之故居比我想象的要精致些。
书圣王羲之是山东琅琊人,出仕后多地为官,来到越地浙江后,在会稽绍兴留下了不朽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又过了两年,即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书圣自是眼界独特,会挑地方,他归隐之处,茂林修竹,崇山峻岭,气象绝佳。辞官后王羲之过了六年幽静的生活,于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卒于会稽金庭,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
我们来到故居时,突然暴雨如注,我们心诚,冒雨沿着墓道前往王羲之墓拜谒。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的巅峰,高山仰止,我们心怀敬畏,这一拜,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菁华之博大精深表达深深的敬意。
同样的心情,我们又去拜谒了新昌大佛寺。
始建于东晋新昌大佛寺,以石窟造像为特色。弥勒佛石像雕凿于悬崖绝壁之中,历时约30年才全部雕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南方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被誉为“越国敦煌”“江南第一大佛”。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赞曰:“不世之宝,无等之业”。
我辈俱是凡夫俗子,但是,站在大佛面前,也是心生景仰,为民降福,护佑天下,这等佛性善心岂能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