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进龙窑

标签:
老同学龙窑缸窑传统手艺古村 |
分类: 旅游 |
周末,初冬早晨,气温有些低,来到室外,猛地一缩脖子,不由得对手搓了搓。好在不一会儿,太阳就毛烘烘地出来了,感觉也就不那么冷了。
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叫缸窑的古村。是老同学郭君介绍的。我百度了地图,叫缸窑的地方还不少。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就有三个。我想,古代大概有没有现在那么严格的民政管理,也不会有什么地名办,这村那村,大家就这么喊着,喊着喊着就固定下来。而所谓缸窑也就是开了窑口,专做缸盆瓦罐,人们也就习惯这么叫着了。以前我们还曾经在附近找到过一个叫茶缸窑的村子,只有几户人家,那个村名大概也是这样叫开的。
据确切记载,该村历史上,有过六座龙窑,现在村中还保存完好一座“龙窑”。
老同学说的那个缸窑,位于著名的商城义乌境界。村子不是很大,全村有370户人家,约900口人。环境倒是非常的清幽。村子里有一个据说是在原先陶瓷厂旧厂房上改建的手工作坊,供游客体验陶艺。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墙上挂的电视机正在播放央视国际频道中秋节特别节目的录像,节目中特别直播了缸窑村的开窑仪式和来自国内外游客体验陶艺的内容。能够被央视国际频道选中传播,说明这里的一切活动还是有些特点的。不过,虽然名气不小,而且今天又是周末,但是来的游客却不是很多,几个小孩子正在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泥巴。
离开了陶艺馆,我们来到了村口得大樟树下,围绕着它的,是铺陈开大大小小的各色缸、罐、盆、钵。靠近它,有一口龙窑正在烧着。一个老爹坐在炉膛前,照看着炉窑内的火候。老爹说,你们赶巧了,正好开火。这里要烧上好多天。现在买缸的人有但不多,不是天天都要开窑烧的。炉膛里那些旧木旧料杂柴燃起的火,势头很猛。老爹说,龙窑就是这样,上升的气流沿着龙窑的窑身把火带起来,越烧越旺,呼呼作响。我们也忍不住添了几把柴火进去,那一刻,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几百年前吭哧劳作的窑工,依稀间,有些穿越。
我们找到了村口最著名的那个标着文保单位牌子的老窑,据说它始建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全长60余米,宽约2.3米,由炉膛、窑室、窑铺三部分组成。这座龙窑已经不开火,只供参观,游客可以钻进炉窑内部。长长的窑身弓着,几盏不太亮堂的灯照见了窑身的轮廓,显得幽深,偶尔从两边小孔投进来的自然光,变幻了龙窑内部的色彩,也加重了它神秘的意味。用大砖砌成的窑身凝固着黝黑的釉,触摸着它,想象着熊熊的炉火,以及被它烧制出来的各种器物,我有些出离,那一把火,不知道烧了多少年,不知道有多少器物被它成型。。。
老婆对这样古拙,看起来粗鄙的器物很有些偏好,她选中了几样,搬回家来了。东西倒是不便宜。我想,这些器物,这样的龙窑,其实是在承载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