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拆了,蚂蚱飞了,谁之过?

标签:
第三方评估公信力诚信威权和谐 |
分类: 观察 |
有新闻报道说,7月13日,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费城街道办事处依法拆除了永胜村村民盛永岭养殖数十万蚂蚱的5个大棚。盛永岭说棚内的蚂蚱“全部跑走了”,经济损失达数万元。新闻中还说,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士特别说明,在拆除前,已咨询县农业局专家,盛永岭养殖的用于食用的蚂蚱系东亚飞蝗,已适应大棚环境,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加上连日降雨,这些蚂蚱未对当地生态和农作物造成影响。
事情看起来很简单,涉及的金钱数目也不大。但是,看了这样的新闻,心里总是有些阴郁。我在想,到底是什么地方还存在问题,是不是这个新闻背后有隐忧?
我们不评价盛永岭的大棚是否属于违建,我们也不评价这那些自由了的蝗虫会否对其它农作物造成危害。这些问题的结论自有相关部门判定,容不得局外人置喙嚼舌头。
我们要说的是,所有的违建之所以存在,拆除之所以千难万难,最后的症结都在“钱”上。被拆者强调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成本,各种投入有多大,最后收益有多丰,被拆后一切付诸东流。主持拆除的,则会说我们完全依法,拆除有法,赔偿经过了专业公司的评估。被拆者又说,那点赔偿远远抵不上我的损失,你的评估公司都是你们自家人,自然向着护着你们。
很明显,问题的焦点在评估上。那么,到底是被拆者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趁机揩公家的油?还是相关部门压低评估价,借机降低成本呢?
这个事,简单判断谁是谁非有点难。有时候,这就有点像做买卖,讨价还价,你来我往,你要少一点,我给多一点,最后在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点上,达成一致成交。但是,拆违补偿与买小菜不同的地方在于,在菜场里,买卖双方基本上处在平等的位置,大家是公平的。最多是谁能说会道,或者谁能够死缠烂打,大概谁的得利就丰厚一点。在拆违中,双方的关系相对来说要复杂一些,地位高下,全力的强弱可能也会更加扑朔一些。作为掌握公权的一方,手中有更多的砝码,可以迫使天平倾向自己,被拆的一方,相对来说,就要弱势很多。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法治化,通过良好的高效的的运行机制,保证公平合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考验社会正义力量的试金石,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在我看来,评估公司是最重要的节点,它的公信力是关键。而公信力的建立,需要积累,需要公开透明。所谓积累就是要避免“一失万无”。评估公司的信誉积累是渐进的过程,但是,其损毁却是断崖式的。可惜,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很多第三方机构大都并不是真正独立的,它往往依附于某一方—可能是某种权势,或者依附于金钱—谁给钱就抱谁的大腿,给的钱多帮谁。
在本案中,我们因为无法知晓评估的详情,所以也无从判断到底这次评估是不是公平公正合理。我们只是想说,正是因为第三方力量的可信度存疑,才会产生后面的一系列问题。假设,我们的社会在这方面已经非常完善,评估机构的信誉度很高,说一不二,无可置疑,那么,也就不存在一方不接受不认可的情况,当事人即使不认可,也只能接受。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两个吵闹得不可开交的人,被人提醒要请评估机构来当老娘舅,于是他们吵着架走进评估机构,最后,评估机构一锤定音,作出判决,于是双方握手言和,拉着手走出评估机构。这应该是一个法治完善的社会,一个公平良序健全的社会所应有场景,尽管有些理想化,但是也不是不可能,至少,我们应该将其定为目标,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