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新媒体与网德
(2014-12-26 15:16:31)
标签:
卷首语新媒体网络道德网络立法解救人质 |
分类: 电视 |
12月15日,澳大利亚悉尼市中心一家咖啡馆发生人质劫持事件。悉尼警方与之对峙十数小时后围攻咖啡馆,打死劫匪,并造成人质1死3伤。事发闹市区,又是白天黄金时段,市民们纷纷手持智能手机自拍并上传到社交网络。从照片上看,大多数人面带笑容,有的甚至做出“V”的手势,完全无视身后的悲剧。
联想到今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小伙曾某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期间共发出38条微博,每条微博评论转发上千,最后一条微博获得数万条转发评论。这些评论中,虽也有同情劝慰之声,但多有类似“你必须死”、“到底死了没有”、“赶紧死”等冷漠的谩骂,最终伴随曾某走向死亡。
两个事件虽然远隔千万里,但是从网民的某些心态来说,乃异曲同工。有人将之归结为网络时代的“冷漠症”。面对这恐怖分子劫持人质,面对有人自杀,冷漠围观,甚或煽风点火唯恐事情闹得不够大,结果不够惨烈,这样的麻木不仁、道德冷漠并非有了社交媒体之后才出现,但是,显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这样的冷漠症在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量级提高了。
这里,除了那些人道德层面的痼疾之外,还有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对那些围观者来说,在拍摄、上传、推送的过程中,在动手指的瞬间,他们所获得的快感来自使用乃至炫耀先进的时尚的技术。我们不能说是如此炫酷的技术彻底改变了他们的道德操守,但显然,这样的快感让他们忘乎所以,自觉不自觉地越过了道德的底线。
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从来都是双刃剑,它在带给我们便捷福利的同时,也在消弭侵蚀人的高贵灵魂。我们不能将一切的堕落都归咎于科技的进步,却不能不认清并且警惕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要用心灵的温暖去融化科技的冰冷,让虚拟的空间也充满人性化,人情味。我们不能自毁道德的堤坝,哪怕是在虚拟世界。这才是健康的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