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的鱼卵纸

标签:
文化王羲之卫夫人鱼卵纸笔阵图 |
分类: 文化 |
近读东晋卫夫人的书法论文《笔阵图》,里面提到了一种特殊的书法用纸“鱼卵纸”,其文曰:“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这个鱼卵纸出自东阳,倒是让我们觉得惊讶,1500年前东阳的造纸术享誉全国,被书法家推崇,这也是一件很长脸的事情。
据介绍,鱼卵纸柔软、光滑,纸张薄,纸面洁净,所做信笺称鱼笺或鱼子笺。鱼卵纸因其纹似鱼卵象形而得名。鱼卵纸的主要产地之一为现在东阳市的东白山区,道光《东阳县志》“物产”篇载:“纸,柔滑净者名鱼卵纸,县东九十里白溪制者佳。”东阳生产的鱼卵纸正是因其“虚柔滑净”这一优点而被卫夫人所推荐,而且也许是当时最好的纸了,是人们馈赠的佳品。唐代名相杜暹离任婺州参军时,就有个小吏送他一万幅纸,他只接受100张,时人称他“百纸参军”以彰其廉。唐末著名诗人陆龟蒙得到友人皮日休馈赠的鱼笺,写了一首题为《袭美以鱼笺见寄,因谢成篇》的诗:“捣成霜粒细鳞鳞,知作愁吟喜见分。向日乍惊新茧色,临风时辨白萍文。好将花下承金粉,堪送天边咏碧云。见倚小窗亲襞染,尽图春色寄夫君。”这首诗中的颈颔二联说该纸面对着日光可看见纸色白如新出的蚕茧,又有纹点如鱼卵(即鱼子纹),这生动地刻画了鱼卵纸的丰采与特征。
至于说到王羲之与鱼卵纸的渊源,有专家考证,当年王羲之写《兰亭序》所用的纸就叫“蚕茧纸”。唐代的李亢《独异志》中称:“王右军永和九年曲水会,用鼠须笔蚕茧纸为《兰亭记序》。”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称:“王羲之《兰亭序》用蚕茧纸,纸似茧而泽也。”其中“似茧而泽”这一特征正与鱼卵纸相似。王羲之是卫夫人的学生,老师用什么样的纸张写字这样的喜好一定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王羲之对笔和纸的讲究是:“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王羲之平生所好的笔是鼠须笔,这是一种硬毫笔,按照他自己的要求就该用滑净虚纸,所以,由此推论,王羲之用“虚柔滑净”的东阳鱼卵纸是很自然的。
另外,从当时王羲之的朋友圈来看,王羲之与鱼卵纸的渊源非浅。东阳郡本属会稽郡,曾任东阳太守的王临之是王羲之的本家,吴宁(东阳)县令孙统还参加了兰亭雅集,王羲之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列他为赋诗的领头人,孙统与兄弟孙绰各赋诗两首,孙绰还写了《兰亭集跋》,与王羲之的《序》前后辉映。
分析上述情况,专家得出结论:东晋时书圣王羲之写《兰亭序》所用的蚕茧纸极有可能就是东阳(金华)所产的鱼卵纸。
历史上“鱼卵纸”名声在外,金华的造纸业也很发达。宋代造纸业开始兴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纸张,纸质也更加轻软、薄韧,而其中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称江东纸。金华则是江东纸的主产地。到了明代,金华还有专门以造纸为业的工匠和槽户(纸坊)。永乐年间金华天字号和署字号黄白纸被列为朝廷贡纸。清代金华生产的黄白状纸仍是进贡的名纸。清康熙十年(1671)仅东阳一地就有槽户3户19人,产皮纸、棉纸,特产以桑皮、笋壳为原料的鱼卵纸。其中又以白溪村谱纸、鱼卵纸质量最佳,“进三”牌白纸为清中叶名牌,在杭州、宁波、上海等地的书局中一概免检入库,许多书局还亲自来白溪村挑货。到清末民初,白溪村全村200余人都以造纸为业。民国时,由于战乱,又加上机器加工的普及,仍以古法造纸的东阳白溪村造纸业迅速衰退,1948年白溪村各家纸厂全部倒闭。
鱼卵纸映照出金华造纸辉煌的历史,但如今的衰败又令人不禁唏嘘。文化的繁荣推动造纸术的发展,但是从技术上来说,造纸业又受制于技术,乃至交通业。古法造纸,其纸高端精美,但要恢复古法造纸,一则需要极精湛的技艺,目前这样的传统技艺均已淹没,无有会者;二则需要市场。虽然古法造纸质量上好,但产量低,价格高,即便是有人能够仿制成功,估计使用者也寥寥。因为采用现代技术照样能够造出差不多品质的纸张,虽然不能与当年那种高端的鱼卵纸媲美,却也差强人意,关键是可以批量生产,降低成本,从性价比而言,比之鱼卵纸这样的好纸自然高出许多。在大多数以追求商业利润为主要诉求的商人看来,古法造纸工艺复杂,且又不能赚钱,肯定不是第一选择,犯不着赔钱做这样的买卖。
PS:
一、卫铄和她的《笔阵图》。
卫铄(272年—349年),东晋女书法家。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从女,世称卫夫人。工书,楷书尤善,师钟繇,妙传其法。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笔阵图》一篇,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流传很广,此姑存其旧,仍列卫夫人后。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笔阵图》原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如陆断犀象。
乙 “折”如百钧弩发。
∣ “竖”如万岁枯藤。
ㄟ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