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要走什么路?

标签:
公车改革反腐倡廉制度既得利益杂谈 |
分类: 观察 |
中央决定进一步改革公务车用车制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相对前一段时间提出的改革领导干部办公用房的所谓第四公,这一次的公车改革,可能引起的关注度会更大。我们看重这一次的公车改革原因也是显而易见。因为公车消费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也就是说,如果改好了,可以为纳税人节省更多的钱—这笔钱可以多到令所有人惊呆咋舌,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好了也就填补了一个无底黑洞。而且,隐藏在公车背后的各种利益的纠葛乃至腐败也是十分惊人的,这一刀砍下去,会触动更多人的更切身的利益。
说到公车改革可能涉及的费用,这个数据在我们这个层级恐怕很难说得清楚。除了公车的硬件投入,包括购车、养车的费用之外,还有更多捆绑在一起的涉及到用车人利益的隐性支出。这软硬两个方面的支出,有说不清楚的方面,也有不能说的另外一面。
就前者的硬性数据来说,这次中央决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规定出台后,有媒体的报道中就说,如果这一步改革可以真正实现起来,那么就有可能减少至少100万辆公务车。如果这个数据是有根据的话,这个数据就十分惊人,以一辆车15万的车价,养车(包括保险、油费、过路费、维修保养费等)每年5万,驾驶员5万工资这样的价格粗略计算,一刀砍掉100万辆公车就意味着可以节省2500亿!这还不包括车辆的折旧费用。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数据尽管说的天花乱坠,好像也煞有介事,其实都仅仅是没有意义的数据而已。对老百姓而言,对公众而言,我们所关心还不是这些,真正让我们在意和关注的,是这些数据背后的腐败问题:我们要盯住的问题不是公务用车哪些该用哪些不该用,是减少还是增加,而是所谓公车哪些真正是用于公务,哪些是用于私事。真正所谓公车改革不是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而是要解决公车私用的问题。
我们现在很难说清楚到底公车私用到什么程度,这方面,没有正式公布的官方数据。民间和一些媒体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三三制,一辆公车,真正用于不可或缺的公务的,占到三分之一,同时,领导干部私事用车和驾驶员私事用车又各占三分之一。这个数据大概这些年有些变化,主要是在最后一个三分之一上,应该说随着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和监督力度的增加,驾驶员公车私用的情况大大减少,现在在一些基层机关,很多地方都聘用了临时人员为领导开车,这些人使用公车的几率很少。不过,总体来说,领导干部公车私用的情况有增无减。给相应级别的领导配备专车这是惯例。虽然从制度上说,什么级别的领导可以配备专车是有明确规定的,但是,在基层,这样的规定形同虚设。到了县市级机关,不要说县处级领导有专车,有专职驾驶员,就是下面的科长也都享有专车的待遇。当然,这些车从来没有明确说是配给科长专人专用的,可事实上,从来都是专车专用的,其他人的公务用车是在科长不用车时才可以用。这样的情况,在基层几乎是共识惯例。每个在官场混的人,对此心照不宣。在机关工作的人也都明白,必须好好干,干出成绩,得到上级的赏识,就可以被提拔重用,到了一定的级别,就什么待遇都有了,其中就包括可以支配公务车。相对一个宽敞舒适的办公室,依赖一辆公车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和便利。我们相信现在的领导官员都有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也有很好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官德,但是,不可否认,十年媳妇熬成婆,熬成婆婆有好处,这也是官场上某些人孜孜以求晋级升迁的动力所在。
对百姓和公众来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为老百姓干事,而是开车公车办私事,以权谋私,这才是大家真正深恶痛绝的。对朴素的百姓来说,只要你是为我们真正办事,办好事来的,谁会关注你是开着公车来的,还是用别的办法来的?谁又会关注你是开好车来还是开着一般的车来的呢?
所以,在我们看来,所谓的公车改革,所谓反腐倡廉要刀刀见血,这一刀刀是不是真正能够见血,关键在于能否找准问题的关节点,能否击中要害,我们需要制订更为详尽更为严格的措施,有好政策还是好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