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无冕,但已不是王--记者节感怀

标签:
记者节职业骨头新闻理想 |
分类: 观察 |
今年记者节是一定要写点什么的。
一大早,同事们纷纷在微博微信上晒照片的,许愿祈福的,都是一副自己给自己找乐的样子,一进单位的大门,LED大屏上也赫然写着:祝记者们节日快乐。
但是,说实话,有点乐不起来,甚至说有些烦,有些恼。至少心有戚戚。
我们是抱着美好的愿望入行的,那时候,我的办公桌台板下压着一张照片,上书“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对我而言,这就是我当记者的动力,现在想想,美好是美好了些,善良也有些善良,甚至还未脱净文青的青涩。不过,那个时候,的确冲劲儿十足,感觉良好,别人的一声“大记者”,接待单位的客气乃至恭敬,还真找到些什么“王”的感觉。
那么,是什么时候,这样的激情慢慢退潮,内心不再汹涌澎湃了呢?
不知道。或者说是找不到确切的时间节点。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我们的心不知道什么悲哀地死去。
现在回想起来,从入行开始的第一天算起,我们抱着那样的愿望,就有些过于天真烂漫。此后,我们自己也在慢慢地,茫茫然地一点一点剥蚀自己理想的大厦。从我们接受的第一个装着不多钱的红包开始,我们的职业道德变得灰色;从我们说第一句不真实的话语开始,我们的职业理念开始倾斜;从我们第一次满足于浮光掠影的采访开始,我们的职业素养开始向下出溜;从我们第一次沉湎于圆滑取巧的所谓平衡话语开始,我们就放弃了不辱使命的专业精神。
陈永洲事件爆发后,很多人在讨论到底是该强调加强记者自律还是需要改善媒体的大环境。这个在我看来并不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些人的眼中产生了强烈的对抗,他们似乎在说,是媒体的大环境在逼良为娼,没有好的环境出不了好的记者,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还是想说,从当年张季鸾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那里,我们应该继承点什么,因为做到“四不”核心是需要点骨头—就是新快报说的“穷骨头”,这种骨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少不了,不然,记者虽然依旧还是无冕,可也永远成不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