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的专业化(三)

标签:
电视专业化新闻民生新闻规律 |
分类: 电视 |
(二)归结起来说,目前存在的种种不专业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多发性随意化的草根性来对抗严谨科学的专业性。
2、以张扬的个性化来对抗职业的标准化。职业化就意味着标准化,制订并强制执行若干标准可以避免随意性,增大适配性,从而产生更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个性化是艺术的要求,它属于艺术审美的范畴。其实,个性化的发展与职业标准化从本质上说并不矛盾,某些方面还可以并行不悖。适当地个性化,可以增加可识别性,避免重复单调的枯燥,增加电视新闻的可看性和趣味性。但是,如果我们过分地追求个性化,将个性化张扬到不适当的地步,最终就有可能导致损害标准化。
3、以民生化人文关怀来对抗客观中立公正的第三方立场。什么是民生新闻?为什么民生会在那个时候诞生并且迅速风靡全国?民生新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民生的内容,民生的视角,民生的情怀。民生新闻从来就是对新闻传播内容的界定,我们惯常的新闻关注的国家时事,关注的是所谓的大事,对所谓的鸡零狗碎,家常便饭的事情,是不会入时政新闻的法眼的,民生新闻正好瞅准了这个空白,将镜头对准那些民生小事,大做特做,做到了百姓的家里,心里,最后大火特火。其次,有些新闻内容虽不是直接关乎民生,比如一些国家出台的政策,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时政新闻,包括一些领导人的视察和会议新闻等等,还有一些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新闻等等。如果按照惯常思路,这些新闻不可能纳入到民生新闻的范畴,也就是说,看起来,这些新闻事实与我们老百姓日常的生活,柴米油盐之类的民生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从做民生新闻的角度说,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不同的视角,我们可以挖掘出其中与我们的民生息息相关的一些方面来。简单地说,就是用大民生的视角,去观察一切问题,从关乎民生的切口进入,发现新闻事实对民生产生作用和影响的方方面面。这一点,对民生新闻的操作来说,十分重要。做过民生新闻的记者编辑都知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热闹之后,民生新闻便会产生极端的困惑,那就是民生新闻的所谓鸡零狗碎、鸡飞狗跳的问题,在车祸、火灾充斥镜头中,在家长里短的喧闹中产生很强烈的厌恶感疲劳感,耽于血腥,苦于无法突破和超越。产生这样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记者编辑没有能够展开自己的思维,没有打开大民生新闻的空间,没有挖掘出民生新闻的本质内涵。
第三,所谓民生情怀是一种做新闻的态度,是记者编辑的职业操守。这个民生情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们在做民生新闻时,要充满着强烈的民生情怀,有那种强烈的为民生服务,为百姓鼓与呼的冲动,比如同情,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我们可以满腔热情,无微不至。二是这样的情怀仅仅是一种精神层面激情,一种做事情的态度,而在具体的新闻采制过程中,我们则需要严谨的、理智的、冷静的精神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完成对新闻事实的探究还原。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是带着一定要为百姓服务的态度去做哪些关乎百姓生活点滴琐事的新闻,但是我们千万不能为情所困,让廉价的同情悲悯模糊了你敏锐明察秋毫的眼睛,同情归同情,事实归事实,真相只有一个,记者的责任就是让其大白于天下。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记者编辑可能难于接受,人人都有同情心,都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弱者,记者也希望通过手中的权利来帮助他们,一旦发现事情并非如此,不但不能帮到他们,反而还要指责批评他们,这样的处境的确尴尬。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是我们的职业要求,这是理智的选择,我们需要同情,但是我们更需要公平,需要真相,如果我们仅仅是同情而罔顾或事实,那么,这对其他人,更大的群体来说,是不公平,记者可能对得起那个当事人,但是,记者有可能就辜负了、损害了更多的人。事实上,即便是对某些当事人来说,廓清事实,还原真相,终归对他们是有好处的,是负责任的。这比廉价的同情,有时候更加有意义。因为可能在这个事情上,看起来可怜的当事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在另外的事情上,在更多的事情,在更大的事情上,他懂得了如何理智的、公平地处理事情,他就有可能取得自己想要得东西。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头脑还是清醒的,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于民生大小事的新闻。我们真正在做新闻的时候,还是按照新闻的规律认真在做,比如新闻的要素要求,比如导语的习作,比如新闻的结构便于受众接受,比如采访的深入,比如新闻事实的准确把握等等。但是,做着做着,我们慢慢地就忘记了那些最基本的,原则的东西,比如什么是新闻,新闻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逐渐忘记了自己是做新闻的,从而变成了被新闻做的。于是,我们的民生新闻失去了自己客观的中立的公正的立场,滑入到庸俗的廉价的为某些人代言,为某些事情张目的所谓帮忙中了。在很多事件性的报道中,他们不适当地运用了评论—一是过多,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二是说不到点子上有失偏颇有违公允。如果我们仅仅是从手段和形式上去做民生新闻,那无异于缘木求鱼。类似的方言新闻则是对传播形式手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