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式传播的特点以及广播伴随式节目制作若干问题(二)

标签:
伴随式传播传播电台节目文化 |
分类: 文化 |
二、伴随式传播的特点:
1、受众接受信息目的不明确,带着很强的随意性。
对约定式传播的受众来说,他们唯一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一心一意地接受信息,全神贯注,身心都是全情投入,有着很强的排他性。而在伴随式传播中,受众并不是在专注地唯一地完成接受信息传播这一项工作,他们往往同时在完成两项或者以上的工作,接受信息传播只是这几项工作中的一项,而且,绝大多数时候接受信息只是他们多项工作中一项辅助性的,次要的工作,捎带着完成。
这种接受信息的不确定性,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没有规定的情境的传播对受众来说,其选择带着很浓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这就很有点像逛大街,漫无目的,信步而行。他们随时随地可能开始,也随时随地可能结束接收信息的工作,可以随意地不停地选择合适的媒体,甚至随意地选择转而开始做其他工作。
当然,这种随意性不是说受众心目中没有信息的接受期待,事实上他们都是希望得到自己想要得信息的,问题在于在那些特定的场合中,他们并不清楚自己想要得东西可以从什么地方得到,他们找不到可以完成传播契约的对象。就如同俗话说的,买的找不到卖的。这种信息传播两端的脱节和隔离,是造成伴随式传播的主要原因。或者我们可以说,伴随式传播正是因应这种客观的,略为尴尬的现状而存在的。
2、平等、软性、流畅。
如果我们把信息的传播比喻成一种商业买卖关系的话,那么传播者和受众都在按照各自认可的方式寻找着对方,在这一场交易中,双方建立亲密无间的,顺畅熨贴的相互关系至为关键,在做生意的人看来,“和气生财”。而对传播学来说,在伴随式传播中,建立平等、软性、流畅的传播语态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这么说,不仅仅是说在伴随式传播中,行云流水般的语态更能够打动人,更容易入耳入心。有道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一个传统的观念,在以往很久的传播实践中,我们惯常会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我们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一个居高临下的高位,俯瞰芸芸众生,说的好听点是把自己看成信息的占有者,发布者,然后以一个权威身份采用比较生硬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方式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主观愿望是一回事,实际效果又是另外一回事。而真正让受众把媒介当成是自己的伙伴,把节目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可以倾诉的至交,是伴随式传播。
称他为“电波怒汉”电台节目主持人万峰主持的涉性问题的谈话节目曾经非常火爆,他的节目风格鲜明。“什么叫风格?就是厉害一点,疯一点。”当今社会上的确有一些人自己无法解决自己的一些事情,无法自我排遣,希望找个地方发泄,倾诉,找到了一个地方说说话,只要找到了,只要说了,对他们来说就是完成任务,至于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那是另外的问题。万峰的节目正好承当了这个任务。他采用了一种施虐方式作节目,说到底就是一种玩出格抢眼吸引眼球的噱头,有时候这样的节目,也能够火的。这是当今媒体竞争激烈环境中的一种无奈现象:不管是审美还是审丑,独特性,极端化是节目生存之道。至于这样的节目是不是有品位,是不是符合绿色的要求,能不能长久,那又是另外的问题。这样的节目,显然不符合伴随式传播的要求。
3、碎片化。
“碎片化”是当今媒体研究中的高频词。它的英文原词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碎片化的概念最早源自于对社会学的研究,引入传播学研究中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应用却非常广泛,使用频率也很高,主要用于传媒市场的细分以及所谓小众化传播等领域。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负责人约翰·拉文指出,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
伴随式传播与传媒分众化、碎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导致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导致了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碎片化更是将其传播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所谓伴随式传播的碎片化是指在传播内容的处理上,尽可能地划小结构单位,使之更有利于受众的接收。然而,碎片化的概念也有个缺陷,那就是容易产生歧义。以为是把一个完整的信息故意打散,化整为零,弄得七零八落。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尽管我们进行碎片化处理,但相对来说,每个信息单元都是相对完整的,其要素都是齐全的,观点也是自圆其说的,不存在缺损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缺损的方式来粉碎信息,来达到使得信息本身简洁明快目的。碎片化应该是把原本较为巨大的,头绪较多,甚至存在某些水分的信息单元压缩了,整理了,把一些不重要的枝枝杈杈砍去,把水分挤干。形成简洁明快,短小精悍的构成单元。从这个意义上说,伴随式传播的碎片化更适宜称作蜂巢式结构。
4、缺乏交互性。
在伴随式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接收信息的场所、时间的特殊性,由于受众同时需要完成几项工作,所以他们在接收信息时,不可能全情投入,对他们而言,虽然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但是,总体而言,还是被动的,有什么看什么,有什么听什么,听完了,看完了,过程也就结束了。即便是对其中某些信息有欲望想进一步了解掌握,可是囿于条件所限,无法完成。如果自己有了什么观点需要发表,同样也难于做到。打电话可能有号码的问题,也有拨号的问题。发微博,微信也有受到限制。
这一缺点,对现代新媒体来说,其负面影响可能是致命的。因为新媒体来说,这个恰恰是强项,新媒体人人都是新闻的发布者,人人都可以转发传播,人人都可以发表观点介入新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