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柴静(二)
(2013-03-20 16:24:28)
标签:
柴静电视访谈鲁豫杨澜文化 |
分类: 电视 |
三、柴静访谈节目与《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的横向比较
我们曾经对《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与柴静的专访节目这三档节目做过横向比较,看看杨澜,鲁豫和柴静三人之间在风格上的异同。《鲁豫有约》的嘉宾绝大多数是文娱界的名人,间或有些别的领域的知名人士。《鲁豫有约》喜欢在不经意间非常自然地拨动人们的心弦。真诚,自然,鲁豫善于把握好提问的深浅尺度,在衔接过渡上,技术手法运用上讲究白描,讲究水到渠成,而不是生拉硬拽,极端矫情。在节目中,鲁豫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聊天,在拉家常,而鲁豫则像一个很细心,很贴心的朋友,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对方的心灵深处,让观众也自然而然地随着谈话找到特定的语境,自然而然地参与话题,分享嘉宾的喜怒哀乐。嘉宾和观众的情感从酝酿、流露到爆发都是浑然天成,毫不扭捏毫无做作,很细腻也很酣畅,同时也很轻松,哪怕是比较沉重的话题,也会发出会心的莞尔一笑。就专业的制作来说,或许鲁豫的访谈根本就不用什么剪辑,录制可以一气呵成,成片后也很少见到人工雕琢的痕迹,观众看节目的情绪也会很流畅,无有约束和负担。这就是鲁豫节目的魅力所在。我们随便可以举出一期节目来介绍鲁豫有约的风格,比如对刘欢的访谈。刘欢是在重病手术后复出后上了鲁豫有约的,这就从情感上对喜爱刘欢的观众有一种怜爱之情,而且鲁豫在与刘欢谈到了北京奥运会,谈到刘欢的手术,谈到刘欢的女儿时,几乎不需要再怎么对对调动观众和嘉宾的情绪,一切极其自然,同时又充满真情,感人至深。
相对来说,杨澜的节目气势要大一些,其节奏是跳跃性的,其结构是粗线条的,大骨骼大关节的,张力很大。作为普通的观众,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跟着杨澜的思路,保持思考的状态,稍不留神,心有旁骛,就有可能被杨澜拉下。这与看鲁豫节目跟着情绪走完全不一样。我们杨澜节目中很难找到细腻的娇柔的痕迹,哪怕是触动嘉宾心灵的东西,杨澜也会以比较大气比较张扬的手法展示出来,在杨澜专访王菲李亚鹏的节目里,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杨澜在这方面的追求。作为著名演员,王菲李亚鹏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可以之作为激发嘉宾和观众情绪的元素,籍此推高节目的情感,比如像他们的女儿嫣然的出生和嫣然基金会等,但是,我们看到,杨澜并没有过多地渲染其中为父为母的情感体验,而是比较理智地展示了王菲李亚鹏在公益事业和个人亲情之间的矛盾,展示了李亚鹏王菲对此事的构想和态度,从而把一对具有社会公德心,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心夫妇的精神追求展现出来。
我们很难评价杨澜做法和鲁豫的做法孰优孰劣,我们也不知道两种不同的访谈模式和节目制作理念在一般观众来说谁更受欢迎,我们所知道的是,这样两种不同的方式其实源自两位主持人不同的语态,不同的交流方式,不同的访谈诉求。杨澜的节目更注重思辨性,理性色彩浓郁,可以带来很多的思考,而鲁豫的节目流畅轻松,贴心贴肺,就像一阵带着青草气的微风拂过面颊,虽然不见得过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但是在那一刻,我们的的确确可以体味更多,享受更多。
与杨澜、鲁豫相比,柴静显得内敛矜持得多,她的访谈很少有纵横开合的跌宕,也不会有飘逸随性的松弛。她既有思想的深度,但是又很含蓄,善于把她的思考包裹起来,蕴涵不露。同时她又很淡定,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咀嚼。她的节目从外表上看很淡雅,很贴近,但除去外表,我们跟着柴静的思路走,我们可以领悟到很多东西。在上述对卢安克的两次采访中,我们透过柴静的视角,通过他们的对话交流,发现了一个立体的,多面的,亲切可感的来自德国的志愿者形象。这样的看片体验,何尝不是一种畅快淋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