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正能量

(2013-02-19 10:32:23)
标签:

评奖

文化

分类: 电视

感受正能量

 

感受正能量

--2012年度广电政府奖电视新闻、专题组评奖综述

 

2012年度广电政府奖评奖日前结束,各个奖项各有归属。电视新闻、专题组九个子项共有52件参评,经过初评和定评,最后共评出一等奖19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10件。一等奖中,本台10件,兰溪台、东阳台、永康台各2件,义乌台、浦江台、武义台各1件。虽然各子项参评作品有的扎堆儿有的寥寥且质量亦参差不齐,虽然各台收获丰俭不均,但总体上说是个正常年景。本文仅就观摩所见,断评其特点之一二。

 

一、传递正能量的节目占了主导地位,记录好人好事的新闻以及专题成主角。

 

参与今年的评奖,一个强烈的印象是,传递正能量的节目占了主导地位,记录好人好事的新闻以及专题成主角。诸如金华台的《生命中的最后一班岗》、《生死关头舍已救人高速交警吴连表以身殉职》、《最美始于微末大善铸成“高地”》、《光明的传递》、《爱心“五里亭”》,兰溪台《兰溪好人》、东阳台的《陆丽梅:我想有个温暖的家》,永康台的《“最美老板”勇救落水员工感动浙冀》、《寻访身边的感动:好人秦岩章》,浦江台的《生命在延续爱心在传递》,武义台的《舍己救人英勇献身青年周科感动浙赣》,磐安台《车祸火灾情况紧急老农勇救五条人命》等都属于这一类。粗略统计,在52件参评作品中这一类作品有13件,占到四分之一。一些重要的奖项比如长短消息,连续(系列)报道以及专题等,获得较高奖项的也大都是这一类题材。这样一来,各台的新闻宣传中,主旋律昂扬,基色非常鲜明,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这说明这些年来我们金华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是有起色的,浙江是道德高地的说法有着典型事迹的支撑。作为主流媒体,各台自觉充任好鼓与呼的责任角色,积极为这样的典型做好宣传工作。这方面,不唯有数量的积累,更有质量的提升。作为精品,这些作品选择的视角非常平易,切口普遍较小,大多数作品都抓住了最感人的瞬间,最动人的语言,能够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同时,制作精良,结构巧妙,策划精到但不落俗套,不留更多的斧凿痕迹,讲究润物无声。在敏锐捕捉细节,见微知著,以情感人方面,本台的《光明的传递》、兰溪广电台《兰溪好人》、东阳台的《陆丽梅:我想有个温暖的家》等作品很有典型性,做的很细腻。像《光明的传递》中的角膜劝捐整个过程相当完整,记者捕捉到了很多鲜活的细节,现场气氛,劝捐志愿者心舞的形象都显得非常丰满。正是这些细节和情感元素,打动了观众和评委。

 

二、连续(系列)报道和新闻评论类作品竞争较为激烈,消息类作品依然乏善可陈。

 

今年参加连续(系列)报道和新闻评论类作品评选的一共有14件。由于质量相对较高,竞争激烈,最后产生了5个一等奖,《光明的传递》、《陆丽梅:我想有个温暖的家》,以及本台的《最美始于微末大善铸成“高地”》,永康台《浙中最优金融高地助力实业发展》和兰溪台的《拆了老房被拘谁的尴尬?》,这些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质量。像新闻评论《拆了老房被拘谁的尴尬?》选择了兰溪芝堰一村民因为拆了自己属于国保的旧房子而被拘留的事件进行评论,分析事件中暴露出来的村民的无知,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法律的滞后等等时弊,点评辛辣,推理严谨,演进合理,制作精美,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新闻评论。

 

当然,上述一等奖作品中,也还存在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比如《最美始于微末大善铸成“高地”》在记录近些年来出现的好人好事时,有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缺乏铺陈递进之嫌。

 

长短消息类作品尤其是短消息缺乏精彩的亮点已经是一个顽疾了。作为体现各台新闻采编播水平的短消息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近年来这个子项逐渐遇冷,甚至被边缘化。今年,短消息拢共才有6件作品参评。其中本台的两件还是同一题材的。就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因素比如没有较有冲击力的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也有主观的原因比如缺乏敏锐发现,缺乏对新闻的更高层次的审视,可能也与各台希望扬长避短,笔走偏锋等设想有关,很难说这就是投机性的战略,但是的确限制了各台在短消息方面发力。

 

长消息情况略好。题材覆盖也更加广泛些,时政类,经济类,文化类较为齐全,还出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监督类作品,义乌台的《乐购素拌菜来自非法加工窝点?》,该片以跟踪暗访的形式,披露了国际知名连锁店乐购超市涉嫌销售非法加工的劣质素拌菜的事实。暗访过程很完整,画面触目惊心,极具视觉冲击力。在更多的新闻把目光投向歌颂正面典型的大环境中,在全部参评的52件作品中,除了本台的《我市成功处置“万家购物”涉嫌网络传销案》,这是唯一一件曝光监督类作品,非常显眼,以高票获得一等奖。

 

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从新闻题材应该丰富多彩的角度说,目前的确存在题材覆盖范围较小,获奖作品的通道变窄的情况。新闻媒体做好舆论监督工作责无旁贷,在私媒体日益发达,媒体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如果在舆论监督方面失去应有的力度,不能在重大的新闻事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无论如何是一种重大的损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失职。我们不能以种种借口作为开拓的理由,我们还是要问问自己,尽心竭力了没有,找到了最佳的手段方法了没有。

 

三、专题、直播、访谈、编排及专栏类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个别节目稍强,余皆差强人意。

 

上述6个子项参评节目分布不均匀,多得多,少得少,质量也是高下不等。新闻专题和社教专题共有12件作品,是参评节目的大头。其中东阳台的社教专题《巨石阵传奇》,本台的新闻专题《追寻千年文物的下落》都很精致。前者采用与央视合作的办法拍摄制作,借梯登高,从前期采访到写稿和后期编辑各个环节各种手段运用烂熟灵活,堪称完美。后者善用讲故事的手法,结构合理,引人入胜,拍摄制作也很精巧。本台参评的《爱心“五里亭”》虽然有资料堆砌之弊,但是选点选时都很精当,拍摄也很自然,所以节目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很恳切,很纯真。

 

从专题节目来说,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本届评奖的专题片虽然有几个好作品,但是总体说不尽人意,即便是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也或多或少留有遗憾甚至败笔。细想起来,这里面既有偶然的客观因素,比如题材局限,某些规定所限等,同时,也有某些主观因素,比如当下城市台过分注重短平快的、过分娱乐化的快餐式节目和栏目,忽略了需要创作者有较深文化底蕴,更敏锐发现眼光,更娴熟拍摄制作技巧的纪录片专题片的创作。要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提升理念,也需要培养一部分喜欢纪录片创作,熟悉纪录片创作语言和技巧的人才。否则,专题片弱项的问题怕是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上述观点大约可以从专题片《篮球奶奶和她的大学生“女儿”》得到某些印证。这个节目的题材“篮球奶奶朱淑媚”无疑是引人注目的。外界对这位喜欢玩篮球的老奶奶众说纷纭,她的生活经历有着非常丰富的传奇色彩,所以我们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去探求,去解读,去纪录都是难得的好题材。面对这样复杂的多元化的拍摄对象,如何接近被采访对象,如何拍摄,如何解构人物,如何把握人文内涵,如何提炼主题,的确非常考验记者编辑的纪录片创作功底。遗憾的是,就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成片来说,创作者在人文内涵的把握,拍摄制作技巧方面都未能做到位,感觉还是在人物的外围打转,有时候被人物牵着鼻子走,观众未能通过这个片子触摸到篮球奶奶的质感,或者说,她的内心世界未能完全展现出来。

 

另外,浦江台参评的社教专题片《小小鼓板师》也有类似的问题。题材不错,小小鼓板师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创作者没有找到很好的电视语言来叙述描绘他,所以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小小鼓板师呆板无趣,过程冗长,节奏沉闷。

 

现场直播、新闻节目编排、新闻访谈节目和新闻专栏等子项中,由本台送评的访谈节目《小村官大事业---百名大学生村官访谈》节目题材有新意,策划精细,主持人现场把控能力较强,节目可看性也较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