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央视《新闻联播》不满

标签:
央视新闻联播文明公德杂谈 |
分类: 观察 |
央视刚刚播出的《新闻联播》,播出了安徽小伙子秦小亮在上海的大街上丢钱被哄抢的新闻,新闻有3分钟,后面还加了一大段编后语,足见央视对此事的关注。不过,在我看来,新闻做得不错,不过那段编后语有些遗憾。
新闻事实部分不复杂,昨日中午秦小亮不小心将准备存银行的17600块钱掉到了地上,被风刮得满处乱飞的钱被路人哄抢,他自己捡加上好心人捡了之后还给他,到今天上午,他已经拿回了7800元,还差了9800元。这是个令人痛心和不安的新闻。秦小亮80多岁的老父亲靠打扫卫生捡垃圾积攒的血汗钱被风刮跑了,有人居然就伸手捡了落了自己的腰包,光天化日,当着失主的面就下得了手,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与偷盗和抢劫也没有什么区别。当然,有捡了昧心钱的,也有当时就捡了奉还的,还有事后归还的,更有人不但来到公安局作证还捐款给秦小亮要弥补他的损失的。上海交大的学生也表示要一起凑钱,捐15000元给秦小亮。央视的新闻后半段着重说了这些新闻事实。
本来,新闻的事实部分说完了,也就可以了,至于观众们从新闻中看到了什么,相信大家心里有数,各有分寸。那段【编后话】“散落一地钱摆出一道‘题’”偏偏就分析得有些牵强,有些道理说得别扭。先来看看段编后语。
秦小亮的钱失而复得,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毕竟还是好人多。那些捡钱的人中,有些或许只是一时冲动,一旦回过神来,一旦面对公德的感召,还是能修正自己的行为。而那些一开始就帮秦小亮捡钱的人,那些愿意解囊相助的人,他们的所做所为,绝不是因为冲动,而是出自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从昨天到今天,文明被小小地考验了一把。我们看到的答案是:公德始终没缺席,正能量一直在身边。
编后语的第一句话就有问题。事实上,秦小亮的钱并没有失而复得。只要最后少了一块钱,就不能说失而复得。目前来说,除了秦小亮自己捡回来的,还回来4800元,只占了该还钱的三分之一。虽然有人要捐款,就秦小亮而言,可能不会有什么金钱上的损失,但是一则大学生的捐款还没有最后落实。二则更重要的是这和所谓的失而复得完全是两码事。捡钱不还的事实已经发生,只要捡了钱的人不改正错误把钱归还失主,就说不上失而复得。
其次,说那些一开始就帮秦小亮捡钱的人,那些愿意解囊相助的人,他们的所做所为,绝不是因为冲动,而是出自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而说那些捡钱的人中,有些或许只是一时冲动,一旦回过神来,一旦面对公德的感召,还是能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的类比,编辑是出于好心,出于善良,不想把人都想得那么坏,话也是说得不无道理,但是有些一厢情愿,有些过于天真无邪。说好人是好素质,必然就好,说坏人、有恶习的人、作了错事的人只是一时糊涂偶然犯错,这样的必然和偶然的推导逻辑恐怕很难服众,怕也不是事实。假如真像编辑想象的那样,就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
最后编辑说在这场文明的考验中,我们看到了答案是“公德始终没缺席,正能量一直在身边。”说公德没有缺席是对的,说此事可见正能量也有道理,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否定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周围的确还存在某些社会问题,某些人在道德上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在承认当今社会公民道德素养良好的主流的同时,还必须承认一些不健康的,丧失公德的人和事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到社会的正能量的同时,也不是对负能量视而不见。不但不能采取掩耳盗铃的方式做鸵鸟状,我们还要义正词严地谴责这样的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让全社会都来反对、谴责这样的人和事,以期廓清迷雾,匡正风尚。
央视作为国家大台,社会舆论引导的重器,个中道理,自然应该更加洞悉,更加应该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