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1月15日新闻点评

(2013-01-15 10:32:52)
标签:

新闻点

民生

指导性

杂谈

分类: 电视

改版之初印象。

 

一、金华新闻联播、天天三句半。主题词,创新。

 

大背景大环境有利于“联播”改版,创新,但是目前来说,似乎还不够。比如,1月9日,陈一新书记对新闻单位提出要求的新闻,如果按照以往的报道来看,没问题。但是如果提出新的要求,对照省台,央视,那么我们还有哪些可以改进呢?至少前面那部分关于金华的成绩那部分可以拿掉,直接进入主题,对新闻单位有哪些要求和指示,这样更加简练,更有肉头。

 

1月10日市领导走访慰问部队和困难群众的新闻,一共6分21秒,是不是太长了?感觉可以改进下。

 

同是1月10日这一天关于县市一把手述职的报道。这也是常规的报道方式。但是,我们看到了浙江在线网站上关于这次会议的报道就大不一样。有些新鲜的、看起来是形式上的却很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呢?

 

关于主播的化妆问题。央视,省台新闻主播都是淡妆,淡妆应该更适合于新闻主持人。

 

还有一个问题提出来商榷,就是新闻的剪辑中,镜头与镜头之间能不能特技手法过渡的问题。以前我们基本上用的都是直接硬切的方式,后来有了更好的电脑之后,可以软切,淡入淡出之类的也有了,现在电脑特技更炫了,要什么手段都可以,在《好人好事成风气,记录本里传爱心》和《棉衣暖人心,针线传真情》新闻中,分别用了这样的特技,但是个人感觉没有必要。

 

本周《金华新闻联播》,《天天三句半》的很多新闻还是不错的。比如,《金华新闻联播》中,1月11日《箬阳乡因雪封路,村民生活受影响》的新闻,作的就比较细,比较民生。同一天里,《好人好事成风气,记录本里传爱心》也做得比较好,至少有好的由头。还有“寒风中的坚守”系列中体验护水工的生活,做的也不错。

 

《天天三句半》的娘舅新闻也比较有看头,节目已经做出了一些特色,一些套路。像1月12日的那条娘舅新闻,是调解一对闹离婚的夫妻纠纷,因为彼此都是二婚,情况复杂。娘舅不但对当事人作了调解,还在调解结束之后再对这类事情作了一个分析,举一反三,从个案上升到一般的原则,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这样的东西,对社会更有指导性。娘舅新闻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小马开讲,新闻节节棒。主题词,包装。

 

《小马开讲》的片头换了。还有董巧重新回归后,背景也变了,好看多了,有了节目的标示。

 

在内容上也有几条不错的新闻。比如,《新闻节节棒》中,卖鱼的老夫妻爱情故事就很温暖,丈夫要求电视台把老婆跳舞的镜头拍下来,把这个作为礼物送给老婆,这样的精神礼物,所谓贫贱夫妻之间的动人故事有时候很感人。我们的确要做哪些雪中送炭的事情,捐衣送钱,但是,作为电视台,用这样的方式为这样的普通百姓圆梦,似乎更加有意义,更加能够传递正能量,这也是真正的百姓情怀。

 

三、百姓零距离,小周今日谈。主题词,回归。

 

新闻不错。1月13日的《售票员叶卫芬:你的车票我来买》、《善心善举 家人很支持》、《受助小男孩 有颗感恩的心》、《传递正能量 贫困学生众人帮》。这组新闻拍得很细,也很有感染力。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百姓百态,还是有看头的。但是需要一定的纪录片感觉,包括记者,包括摄像,关键是要真正沉得下去。

 

民情评论员能不能做点识别标志,在后期上,把他们和一般的观众采访区别开来,还是有必要的。这是教育科技频道的一个拳头,要打出力量来。

 

1月12日《百姓零距离》新闻市区一个83岁老人征婚,这个新闻没有问题,题目是《金华老人不服老 83岁登报征婚》,记者用了一个词“不服老”记者本意可能是赞扬这个老人的举动的,可是这里用上这个“不服老”的词,怪怪的,有了些贬义。

 

《小周今日谈》要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依靠什么来吸引观众非得收看不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