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交规为何备受诟病?

标签:
公共利益最严交规科学合理决策民生优先为民请命 |
分类: 观察 |
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施行已经5天了,连央视《焦点访谈》在内,媒体和公众对此议论纷纷,力挺的,质疑的都很强大,言辞猛烈。的确,现在的交通法规已经决不仅仅是局限在开车的人和坐车的,几乎所有的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因为任何一个人几乎都不能说与交通没有关系,明摆着,每个人都要走路,都会遇上这样那样的交通问题。说实话,交规已经成为关乎民生大计,无时无刻不在的生命线,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严厉的交规,引起巨大的反响,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说到各方的争议,大概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抢黄灯的问题上。而作为的抢黄灯之所以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或者说,反对处罚抢黄灯为抢黄灯辩解的人,理由主要是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是他们认为,由于人们对黄灯的作用认识不清,甚至有误解,造成了历史错误,现在要一下子来个紧急刹车,不合适,也不公平。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黄灯本来就是可以通行的,不过是要抓紧通过,警示你不要慢腾腾地磨蹭。事实上人们对很多路口闪烁的黄灯记忆犹新,见到黄灯就意味着要小心谨慎地通过。把这样的理念移植到介乎红灯和绿灯之间的黄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这样的惯性思维,当由绿灯变成黄灯时,也是可以通过的。其实,交通法规明确规定,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一般驾驶员的这种错误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包括驾校的师傅也可能模糊不清,或者没有专门强调,导致了错误的观念谬种流传,根深蒂固。
其次,也是由于客观的技术原因造成了抢黄灯。在没有绿闪或者倒计时的红绿灯下,哪一刻绿灯变黄灯,对每个通过路口的驾驶员来说都是个不小的难题。停得早浪费时间,停得晚了就极有可能抢了。也就是说,即便是我有心遵守不抢黄灯的规则,可是实际上操作起来,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停车时机和停车为止,却很有难度,搞不好还容易造成追尾事故。
第三种情况是知道交规的规定,也不是不能把握时机,而是存在侥幸心理,反正现在也是不处罚,抢就抢了。
很明显,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手段,让这样的交通法规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当然,通过处罚,甚至是严厉的处罚,来告诫违法的人,让他们长点记性,这样的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也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赞成实行抢黄灯给予处罚的。不过,应该有个缓冲期,在这个阶段,暂时只给予警告,不真正处罚,这样可能会更加人性化,更加和谐一点。
对第二种情况则有关方面要加大改造交通设施,增加基础建设的投入。关于这一点,网络上有些说法,有人认为其实有关方面应该把投入更新换代搞清摄像头的经费用于更换可以绿闪提醒的、可以显示倒计时的信号灯。有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有关方面之所以热衷于更新高清摄像头,是为了抓拍违法行为可以罚款处理,也就是说,这样做背后有部门利益在驱动,相反,更新信号灯只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这样的话好说不好听,但也不能说一点儿道理都没有。事实上,怎么样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永远是部门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博弈的战场。最理想的办法当然是两者兼顾,既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又有部门合理的合法的收益。但愿在这一次,有关部门能够做得好一点。
对于第三种情况,我们只能说这样的行为必须毫不留情,严惩不贷。
此外,我还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这样重大的法规在出台之前,是不是需要进行公开的听证和论证,让公众知情,讨论?一方面既可以通过讨论在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的新规定,另一方面也可能尽量的吸取各方面意见加以修改完善,一旦投入施行,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意见。这里,应该有一个完善的机制来科学合理地制定类似事关公共利益的重大法规,不然,这一次这样的做法,下一次又是另外一种做法,朝令夕改,犹犹豫豫,让百姓云里雾里,无所适从,从而对政府的公信力失去信心,对法律的威严失去信心。这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