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7日新闻点评

标签:
徐渭礼百姓直播间天天三句半金华新闻联播钓鱼岛 |
分类: 电视 |
本周民生社会新闻有几个亮点,其余新闻较为常态。
一、时政新闻较为常态,平稳厚重。
重要的时政新闻方面,除了陈一新书记的几次活动之外,还包括教师节走访慰问,关于走转改方面的新闻,浙中粮油交易中心开工建设,省级银团给金华贷款授信3100亿元等等,都做得很认真,很平稳。另外,金义都市区金山大道拆迁开始等新闻也有相当的份量。这些新闻以《金华新闻联播》播出为主,其它新闻栏目也有报道,但是基本上能够与本栏目的定位相结合做出特色。
本周《金华新闻联播》中开设了几个小专栏,包括“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技改一线看转型”、“科学发展的金华实践”、“金华广电缤纷十年”。这些报道都作为重点报道来做,也的确做得比较细致,有点有面,有分有合,拍摄制作也都相对比较规范。但是,还有些地方需要精雕细琢下,比如“技改一线看转型”中,关于武义机床厂的报道,首先是题目“以微米为单位撬动国际大市场”好像语焉不详,有些费解。它里面提到了专家主持了技改,提到了市场的效益,关键是这一切撬动市场是怎么做到的,好像还缺乏关键的细节,缺乏比较形象生动的点。看央视的类似报道,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细致比较生动。我们做的,还可以提高一截。另外,不知道“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技改一线看转型”、“科学发展的金华实践”这两个专栏是怎么分工的,有时候,过细的分类其实不利益打造给人印象深刻,有影响力的专栏。把技术改造纳入转型升级当中,作为一种手段,其实应该也是可以的。
周五的金华市管干部任前公示有5分47秒,感觉这样大份量的内容放在“联播”中,是不是太占地方了?可不可以用其它办法来做?我们也不能想象金华日报头版来个任前公示。
二、民生新闻、社会新闻及时生动份量十足。
本周的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看点很多。至少有这么两条给人比较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婺城区汤溪永和氟化工厂硫酸管道爆炸死人事件,还有武义发现徐渭礼文书。这两条新闻三个频道都做了,很有典型性,试做一点对比分析。
先说化工厂爆炸。三个频道的报道都基本上没有明显的错误,基本事实都说清楚了。包括时间,地点,人员伤亡,也都到了事故第一现场和伤员救治的医院做报道。同时,因为第一时间安监等权威部门都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提问,所以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也还都不是很明确。这是共性的。除此之外,也还有些不同的做法。《百姓直播间》专门提到了这次事故没有什么有害气体泄漏,对周围外界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百姓直播间》没有提到这个永和厂的前身就是2008年也发生过造成死伤爆炸事故的星腾化工。这是一个重大的疏漏。另外,对操作人员是不是涉嫌违规操作等问题,也没有深入的采访。同样的问题也出在新闻综合频道的《天天三句半》里。现场对伤者的采访很长,但是采访不到点子上,对这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后来的文稿中倒是提到了,主持人的编后也说了。这说明,记者编辑还是有这样的意识的,只是在现场一下子还没有反应过来,也可能是采访了,最后剪辑时没有用上,总之,给人感觉还差了一点。但是,他们的报道从死者的家属说起,显得很有人文关怀。这是三条新闻中独树一帜的地方。同时,他们注意到了星腾化工08年的事故,并质疑两者的某种联系。相对来说,经济生活频道的《小马开讲》做得就比较完整,上述漏洞都堵上了。既在对伤者的采访中了解了是不是存在违规的问题,也对这个厂接连发生这样的爆炸事故发出必要的质问。
应该说,三个栏目的报道各有优点,但是,从不足的方面来说,《百姓直播间》忽略了星腾化工爆炸是不应该有的错误。《百姓直播间》,《天天三句半》都忽略了是不是操作工人是不是违章操作的问题,这个错误不应该,但是还可以理解,毕竟在现场面对受伤的当事人直接发问有点残酷。而且《天天三句半》还在编后中做了补救,也算是聊胜于无了。这给了我们启发:一是记者的采访要更加深入,像三年前发生过爆炸这样的新闻点,不应该被漏掉。二是最终的事故结论需要权威的部门作出,作为媒体不能随便揣测这没错,但是,媒体还是可以对当事人作出一些必要了解,展示某些真相。这需要记者带着一种必要的质疑的探究的理念和眼光。尤其是这类死伤人的事故,当责任方因为种种原因试图掩盖事实的真相时,记者尤其需要擦亮眼睛,还原事实真相。从这个角度说,三个栏目都还有些不足,就是事故发生后记者赶到现场后,被强行拦在厂外长达两个小时,这段时间内厂方做了些什么,那个姓丰的安全部负责人又是吞吞吐吐的,这些问题,我们的记者都没有提出质疑,也算是一个遗憾。
另外,我们分析的三个栏目的新闻都是在第一时间播出的新闻,到了第二天做追踪报道后,有关的一些漏洞也都弥补了,如果两天连起来看,新闻就比较完整了。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如果我们只有一次机会,那么我们怎么办?有些东西可以事后补救,有些恐怕不能。
再来说说武义发现“徐渭礼文书”的新闻。“徐渭礼文书”是国家一级文物,这个发现有着重大的意义。加上这个案件的破获一波三折,故事性强,所以这个事情不论从那个角度说都很吸引人,很有看头。我们的记者用了很大的篇幅做了报道,也是应该的。三个频道六个栏目,除了《新闻节节棒》之外都做了连篇累牍地报道。不过仔细分析下几个报道,还有有些不同的特点,有点栏目还留下了遗憾。像《金华新闻联播》的报道中,本来对徐渭礼文书的学术价值应该请专家来肯定,目前用了武义县博物馆的官员说,显得不够档次。《百姓直播间》的遗憾在于新闻的结构。演播室的导语和新闻正文的开头有些脱节。演播室以武义警方破获盗墓案为由,而新闻一开头却说了徐渭礼文书,由中国人大的教授说这个文物的价值,这个跳跃性有点大,显然有些不挨着。这说明怎么样把这破案和文物价值两个主题粘合在一起,需要一点编辑的技巧。此前我们经常说新闻如何组合形成合力,需要加强编辑的力量,我们的管理者需要有大编辑部的理念,其实就单条新闻而言,我们也需要加强编辑工作。《百姓直播间》对这条新闻的处理,就说明我们编辑力量不足的事实。
三、几个问题
1、
2、
3、
4、
5、
四、两点建议
1、《新闻节节棒》主持人这周穿的衣服花纹有点复杂,这样的衣服在这样的背景显得有点乱,是不是可以考虑单色一点,纯净一点?
2、现在主持人在演播室里播音,往往画面上开视窗提示内容。我发现这个视窗里的内容画面大都是全景或者是中景,较少近景或者特写。这一点和央视新闻频道的做法有点不一样,央视用的大都是近景或者特写,这样画面既干净主题又突出,如果有文字一般也都是四个字以内的主题词之类,而且都是大字。这样效果是很有冲击力的,也很清新一目了然。建议我们的开窗选用画面、加文字时在这方面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