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杭州西湖集贤亭的倒掉

标签:
集贤仿古建筑亭子西湖风景名胜区杂谈 |
分类: 观察 |
杭州西湖的集贤亭今天中午被一阵诡异的狂风整个吹塌,整体沉入西湖,只露出一个黑黝黝的顶子。有关报道说,事发前,亭子里本来有10多个游客,但是狂风裹夹着暴雨,在亭子里根本站不住,游客们都慌慌张张地跑了出来。当最后4个男子从亭子里跑出来,“哗啦”一声,“集贤亭”就像散架一般倒塌下来,顶子滚进水里,“噗通”,溅起很高的水花。所幸的是,游客都已经逃生,无有受伤。
“集贤亭”原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史载在湖滨一公园一带原有黑亭子(集贤亭),后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重建射亭,名聚贤亭。而倒塌的集贤亭为2002年前后,西湖南线整治时重建。集贤亭的倒塌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不久之前在杭州的另一个景区发生的类似事故,8月12日,河坊街一牌坊倒塌造成2死1伤。仿古建筑接连倒塌,是纯粹的意外事故,还是有各种不同的人为疏忽大意甚或责任?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湖滨管理处基建科科长邵宁说,此次事故主要原因是该区域瞬间风力达到了12级,比台风“海葵”的威力还大。同时,“集贤亭”位于湖面上,是一个迎风口。管理处在事故发生前就接到了气象部门风力的黄色预警,并疏散了周边游客。由于树木可以通过钢架支撑,而“集贤亭”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加固支撑。这位邵宁科长的意思很明显,这是一次不可抗力造成的事故,他们已经做了他们可以做的事情。
显然,在没有明确地证据之前,我们也不能说这位邵科长说的理由不成立。但是,所谓建在西湖边的建筑,用了木头作为柱子,是不是合适?有关部门有没有对木头柱子能不能抵抗大风狂风做过必要的测试?换言之,这样的材料从力学上说安全性如何有没有作过论证?我们此前在谈到河坊街牌坊倒塌事故时,曾经说到一种现象,即便我们的设计者和施工队富有建筑施工经验,也不能说明他们就一定有资质来建造仿古建筑,因为能够造摩天大楼,并不一定能够造小小的亭台楼阁,这种仿古建筑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有很大的区别。为了仿古复原古建筑旧貌,在使用材料上,在运用施工工艺上,在力学结构上,甚至是涂装保护上,有采用的不同的理念和做法。比如传统的木质建筑讲究实用隼卯结构,不使用一颗钉子,但是结构却相当牢固稳定,屹立几百年不倒。我们的仿古建筑如果仅仅在隼卯建构上采用古代的工艺,但是建造施工水平达不到,而且使用的材料又不能像过去那样采用上等的合适的木料,那么,这样的仿古建筑也就仅仅只有一个外表古建筑的架子,其牢固和稳定性相差甚远。这样的建筑,在平时没有什么动静时也还能够杵着,稍微有点风雨侵蚀,或者用不了几年,就因为腐朽或者其他原因动摇破损甚至倒塌。
我们这样说倒不是说现在的设计者和施工者一定技不如古人,应该说现代人并不如古人傻,办法也不会比古人少,或许正是因为现代人太聪明了,才想出各种偷工减料的所谓先进办法。改用上好的木料,换用另一种此等的木头代替,该用粗的换成细些的,该用两个柱子的省下一根,该严丝合缝的隼卯差不多就得了,该严格涂装反腐防蛀防潮的只要外面看不到就糊弄过去了。说到底,就是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赶工期,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利润多赚钱。这方面,我们现代人有时候真是太机灵太聪明了,而古人,国外的一些人则太死板,太轴,太老实,太不知道圜转。我们的很多人在主持一个工程时,总是说节省了多少开支,降低了多少成本,看上去这是成本核算,精打细算聪明。很多时候还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赶工期,吹嘘什么一年的工期3个月完成,很多政客还把这样的事情当作政绩,以为自己发挥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时间赛跑,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殊不知有时候聪明过了头,把不该省的也省了,实实在在地干了一桩傻事。更不要说中国的很多建筑工程中还包含着很多贪腐的犯罪问题。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已经有了确切的证据证明西湖的集贤亭被吹倒也有这样的因素,但是,既然亭子倒了,总是在哪个环节出了纰漏,这一点,从以往我们对各种建筑工程倒塌事故的分析中,都得到印证。我们相信,这不是主观臆断,不是空穴来风。
但愿西湖集贤亭的倒掉能够唤醒人们的一些思考,并且减少一些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我们想,这一次集贤亭好在没有死人,下一次,另一个集贤亭是不是还会那么幸运,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