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眺望伦敦]真的不必太在意那些鼓噪

(2012-08-01 11:06:34)
标签:

华莱士

美国

60分钟

诗文

每日电讯报

杂谈

分类: 观察

[眺望伦敦]真的不必太在意那些鼓噪

 

叶诗文成就双冠王,小小年纪登上顶级选手殿堂,国人喜之悦之,而与此同时,亦有人百般挑剔,以叶诗文之速度为不可能,暗指背后可能有违禁药物的因素。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了,我们都知道,国外的一些媒体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到中国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但凡有了比国外运动员更优异的成绩,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做一些所谓的合理推测:这个看起来并不强壮的中国姑娘,怎么会比男子奥运冠军游得还快?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质疑奥组委反兴奋剂主席说为什么不对叶诗文进行更为深度的调查?美联社的记者曾经当面对叶诗文进行过质疑提问:“中国运动员90年代出现过使用兴奋剂的问题,对于你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一下子打破世界纪录,人们都在怀疑,你怎么回应?”当然,除了这些看起来还算比较中性,用比较平和客观的语气说话的提问之外,还有些记者就明显地带着倾向性甚至侮辱性的口吻:“你是只会训练、比赛和拿牌的机器人吗?”叶诗文夺得第二枚金牌之后,有一位没有表明身份的外国记者直接问道,“那你能不能对支持你的粉丝说,自己到底有没有用过可以帮助成绩提高的禁药?”对这些记者来说,他们喜欢这样做,真的有些上瘾。

 

对这样的事情,我们的确很生气。其实,面对运动员的出色成绩,媒体应有的态度应该是,一切以科学检测为准,在没有检测之前,在没有权威的官方的结论之前,怀疑可以,发问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但是,不能就此下结论,指责谁谁又嗑药了,又用了不正当的手段提高成绩了。作为应该站在中立立场的媒体,他们在不具备专业的权威检测能力的前提下,并没有资格对是否使用违禁的药物以提高成绩下定义下结论。前面我们所看到的那些明显带着倾向性,甚至侮辱性的提问,既是违反职业道德的,丧失了媒体的中立立场,又是对待运动员极不尊重的挑衅行为,不公平不厚道。

 

当然,如果这些记者能够通过自己的调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证据证明有人使用了违禁的兴奋剂,这些兴奋剂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拿到了奖牌,那自然是可以的。这样揭露内幕的调查性新闻既是对体育精神的负责,当然也是媒体的社会职责所在。但是,这样的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而不是随意的怀疑主观臆测,这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作为历来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的西方媒体,自己首先破坏了这样的规则,让人匪夷所思。这只能说明,某些标榜客观公正的西方媒体和记者,其实有着双重的标准,有着很多先入为主的偏见,有着很多叵测的居心。

 

我们还可以有一个另外的角度,那就是某些西方记者,天生有着很多的质疑精神和挑衅禀赋,他们的提问以犀利尖刻著称,在他们看来,媒体天生就是这样的爱挑刺,记者就应该站在公众的立场,千方百计地剥开新闻当事人企图紧紧包裹的外壳,直捣黄龙,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在这方面,美国著名的电视新闻主持人迈克华莱士是个典范。作为CBS《60分钟》的主持人,他以提问尖锐犀利著称,在美国,华莱士是这个名字代表了硬新闻、调查新闻,代表了不回避、不退让和咄咄逼人的提问。有媒体评论说,华莱士和他的《60分钟》把电视访谈节目变成了“握紧拳头的艺术形式”,他先后主持过800多个独家调查性新闻报道。不论是政客还是明星,他都毫不留情面,有时甚至让对手招架不住。他曾经问美国“娱乐界传奇天后”芭芭拉·史翠珊“为什么会落下‘婊子’的名声”;并转述其母的话,披露了她在和他人建立紧密关系上的失败和无能,把素来强悍的芭芭拉当场逼哭。当然,后来华莱士也表示了对这次节目的后悔。

 

华莱士的这样锋芒毕露的采访风格源自他们的独立精神,在西方,有一些人就是喜欢这样的,喜欢看着对方难堪难受。他们以为这就是他们的做派。但是,作为一代新闻巨匠,华莱士采访风格的基础是得理不饶人,前提是他认为他把握了真理,知道了真相。如果拿到叶诗文这样的事情上,显然,那些质疑叶诗文的记者并没有掌握什么证据,至多也只是怀疑而已。不得理而不饶人,这就有失公允,有失风度。

 

对待这样的人,我们知道他们在无理取闹就可以了,知道他们仅仅是代表个人的情绪而已就可以了,这只能说明他们无知,无能,无聊,无赖,我们稍稍生生气,一笑而过吧,犯不着真生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