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不朽的李双双,张瑞芳就此离去

标签:
张瑞芳李双双舒绣文中国电影史《屈原》娱乐 |
分类: 娱乐 |
同为94岁,同样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代表性人物,在老坏蛋陈强去世后的第三天,又一位享誉业界的电影艺术家张瑞芳也走了,在她的身后,是一个个鲜活的银幕形象,包括脍炙人口的李双双。
我们这一代人,看电影很多,很痴迷,因为那个年代,可以娱乐的东西实在有限,电视没有,书很少,就那么几本,戏剧也少,就那么几部。没有歌听,没有舞厅,灯灭了,整个世界寂寞得很,电影几乎集聚了我们所有的娱乐能量。电影也不多,能够看上的机会更少。一个城市也就一两家电影院,农村则是需要间隔很久才能看场电影,那时节,看电影是一个全民总动员的节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每个观众都很珍惜电影,很稀罕电影,对电影的情节故事,台词动作,不断模仿,不断回味,烂熟于心。而对电影演员,更是羡慕,憧憬,惦念。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追星的概念,可是那个时候的电影演员,几乎是全民的偶像,我们每个人都是粉丝,对自己喜爱演员的爱戴迷恋程度,毫无亚于今天癫狂的追星族。
但是,我总是感觉,和今天的追星族相比,那个时候人们之所以会这样迷恋电影演员,一方面的确是娱乐业凋敝禁锢造成了沙漠化情景有关,另一方面,却相对比较理智,尽管很投入,拥趸的决心很坚定,但是又不会乱来,不至于疯狂到不管不顾,至少没有那种寻死觅活的程度,虽然也有出格的事情,但是总体来书,还是有序的,热烈而不是分寸。
那个时候值得我们追捧的演员是不少的,男演员中的赵丹,王心刚,于洋,李仁堂,杨在葆,郭振清,张良,谢添,孙道临,还有专演坏蛋出名的陈强等,女演员中,还有白杨,于蓝,王晓棠,上官云珠,谢芳,祝希娟,田华、秦怡等,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巨星,他们都塑造了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角色。
在这些演员中,张瑞芳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她一生演过很多电影,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银幕形象,不过在我们这代人来说,能够记住的,大概只有一两个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双双。
说到张瑞芳,其实有一个问题还是有些纠结,或者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中国文艺界历来有四大的说法,比如京剧界有所谓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四小名旦等等,在话剧界,也有这样类似的称号,张瑞芳、白杨、舒绣文、秦怡被称为四大名旦。让我们有些不解的是,白杨、秦怡、舒绣文都是大名鼎鼎的美女,而张瑞芳相比较起来,就显得朴素了很多,长得也比较大众化,我们对她能够跻身四大名旦的位置,多少有些疑问。事实上,这可能是我们的误解。当年的张瑞芳的确是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佼佼者,包括她的成名剧《屈原》,张瑞芳在其中扮演了婵娟一角,与她配戏的都是大腕: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石羽饰宋玉,这样的阵容堪称豪华巨制。不过解放之后,张瑞芳饰演的角色则更多是朴素,善良的农家妇女形象。我们最为熟悉的是《南征北战》中女村长赵玉敏,《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即便是在巴金经典剧目《家》里,张瑞芳扮演的也是朴素憨厚忍辱负重的瑞珏。可以说,张瑞芳从外形到表演风格,都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这与白杨、舒绣文、秦怡等的形象风格还是有些差距的。但是,这不影响她在中国电影史,话剧史上的地位。
对我们来说,《李双双》是不朽的经典。张瑞芳很好地把握了李双双的性格特征,把人物的泼辣爽快,耿直善良,敢于与丈夫孙喜旺自私自利思想作斗争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张瑞芳也凭借此片荣获1963年第二届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不可否认,李双双身上带着那个时代理想化的色彩,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左倾创作思想的痕迹,但是,《李双双》在同类题材中,在那个时代的电影中,已算是出类拔萃的经典了。这当中,张瑞芳的表演为之增色不少。人们记住了李双双,张瑞芳也因为李双双被更多的观众所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