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网时间]体育解说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维

标签:
朱力安北京胡力涛央视体育频道比赛体育 |
分类: 运动 |
观看网球比赛的选择现在是多多了,千山万水去现场感受氛围的,守在电视机前跟着呐喊的,还有就是在电脑前紧张搜索因为网络拥堵收看不畅时而喝彩时而骂娘的。因为可选择方式多了,现在也就不会死守着央视体育频道一家,随他欢乐随他忧,如今的情况是,如果CCTV-5不上路,我就另谋出路,央视的高网频道不行了,我也不在他这一棵树上吊死,还有网络,而网络上,选择更是多了去了,总之,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你就不会看不着网球比赛。
我绕了这么一大圈子,其实是想说,眼下我看网球,不太经常在高网频道那儿泡着。其中的原因除了上述的之外,还有几个有些特殊,比如我所在的城市高网频道的落地情况不佳,好像是不太正常,时有时无,虽然没有恼人的广告,可是要想前列腺发炎造成尿不畅那样断断续续的,什么样的好比赛都会索然无味的。另外,造成我疏远高网频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比赛的解说。高网的解说在我看来,其实很不专业,表现之一就是风格不统一,有时候说的很专业,专业到职业化,一般的网球爱好者根本听不懂其中的术语,有时候又很业余,很浅显,做得比CCTV-5还要通俗易懂,有时候因为太过注重比赛本身,太过严肃,这话题就聊得很干,面就很窄,看起来听起来一场比赛解说员在不停地说,不停地唠叨,但是显得啰嗦,显得干巴枯燥。网球比赛本来是一件充满着智慧,灵气的运动,但我们的专业电视转播却将这些可爱的,充满乐趣的东西消除了,剩下的可不就是那么死板干枯的东西了?
当然,说到高网频道转播的不待见,还有一个原因大约要归罪于其中的某个解说员,这位仁兄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口音太重,他希望把字音咬准了,可是实在说能力有限,那种刻意掩饰又掩饰不住,希望做得字正腔圆又没有那个天赋,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听起来十分的别扭。偏偏这位仁兄又是一个不知道扬长避短的人,喜欢抢话,喜欢主导解说,这样一来更是把他的缺陷暴露得彻彻底底,说得过分一点,听他的解说简直就是遭罪。莎拉波娃对埃拉尼的决赛是多好的比赛,从网球专业的角度说,双方都打得很精彩,堪称经典之战,从美学的角度说,因为有莎拉波娃,这比赛就多了几种颜色,就显得特别养眼。可是说到解说,听着就让人恼火,这位仁兄显得很兴奋,一口别扭的方言口音老是在唧唧喳喳地磨叽,另一位解说员几乎就插不上嘴,他或许是真的想把这场球解说好,可惜他真的不知道哪些内容是观众需要的,那种风格是大部分观众喜欢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停顿需要留出时间让观众静静地品味比赛。总之,他的解说太满,太躁,太别扭。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反正现在我已经到了这一步,每次听到他解说,恨不能立马转台,是在不能转台就静音。
但是,这样的情况到了前天有了根本性的改观,本届法网男单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的巅峰对决请了中文说得比中国人还地道的法国人朱力安,他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解说体验,一种清新,愉悦,畅快的感觉。关于这场球的解说,他的中国搭档胡力涛写了几篇博文记叙了,看来很有意思。我不上微博,不知道听了朱力安的解说之后大家都有什么反应,从胡力涛的文章中大概看出好像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探讨的,建议的,批评的,谩骂的应有尽有。而在我看来,高网这次玩的解说跨国组合,既是利用国际资源的中外合作,又是专业和业余的联袂,既是评论比赛本身的专业性又是展示网球文化的有机结合,既是对球员技战术的分析又是球员自身人文资源的挖掘,总之,这样的解说既是专业的,可以专业到每一个精确的数字每一项细微的技术动作,又是业余的,可以从外行看热闹的角度来发现网球比赛的乐趣,既传递大赛本身扣人心弦的紧张氛围,又可以跳出比赛从一个相对高的视角来审视比赛,来展示网球文化,展示球员明星气质,前者是精彩刺激的,后者又是纾缓畅快的,两者融为一体,观看比赛成一种畅快淋漓的欣赏体验。
具体而言,胡力涛文中说到了朱力安说话太多太密,其实我倒是没有那样的感觉,至少没有感觉他的说话影响了我观看比赛本身,相反,倒是对他业余中的专业,紧扣网球主题但又视野开阔涉猎甚广内涵丰富的风格颇为赞赏,甚至我觉得这是一个范例,一种具有文本价值的解说样本,可能,这是将来体育解说的一种方向性趋势。事实上,国外的体育解说中有没有这样的风格和做法我不知道,但是至少在国内应该是有成功的范例的。当年白岩松、黄健翔、刘建宏三人解说足球的三人行,就做得非常出色,从足球比赛的角度说,白岩松应该是外行,说得好听点是外行中的内行,但是他的外行人眼光可能更加贴近普通观众,更加清楚普通观众想要知道什么东西,作为体育解说可以给观众什么,应该给观众什么。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解说有很多版本,其中央视新闻频道有白岩松解说的那一版,受到广泛地追捧,这也很说明问题。白岩松肯定不是体育专业的解说,他本身也不是专业运动员出身,他无非就是掌握了更多细节和内幕,他说的内容是普通观众眼中的运动,是大家从外面看进去的热闹好玩,而不是从里面看出来的枯燥的专业的术语以及一些繁文缛节,这些内容非常契合观众的收视兴趣,观众自然就爱看,自然就觉得过瘾。
我对胡力涛没有引导好,过早暴露出朱力安是奶粉这有失公允的说法不以为然。其实,作为解说的嘉宾,并一定非要装着不偏不倚,作为一个公共平台,媒体的立场不能有所偏废,但是作为嘉宾,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喜好,朱力安粉费德勒这是他个人的事情,只要他没有借着媒体大事的过分的肉麻的赞扬费德勒,不是贬低费德勒的对手,这就可以了。要朱力安这样的嘉宾不带一点个人的感情色彩,那既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公允的。在我看来,至少在我听到的那段时间内,朱力安还是守住了底线,分寸还是拿捏得合适的。至于很多人批评,这恰恰说明网民们观众们对朱力安的参与特别关注,这本身就是好事。再说有一些人比较偏激,说得不好听一点,什么人解说,什么风格都会被谴责,被谩骂,不足为奇。
当然,朱力安解说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的比赛也不是没有遗憾,我觉得胡力涛的表现尚可商榷。看得出来,胡力涛是作为主人来对待朱力安的加盟的,他把朱力安作为客人来招待,这是胡力涛待客之道,自然无可厚非。问题是朱力安虽然是嘉宾解说,但是胡力涛不能拿他当客人,不能客客气气随声附和,尽量地接着朱力安话题,顺着他的话茬在说,有时候看似在配合,在引导,实则胡力涛是迷失了自己,因为那样不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姿态。用胡力涛自己的话说,他觉得朱力安初次解说网球,而且是在央视高网这样的平台上,自己要尽到地主之谊,要做好捧哏的角色,要做好人梯,这样的想法,现在看来有些不合时宜。且不说这样一来等于小看了朱力安,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不合适的高位上,俯瞰自己的搭档,事实说明,朱力安主导话题,他的话题带来了清新的气息,这是好事。胡力涛看似极力维护,极力补台,尽了主人的本分,实则两个人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一个相互弥补,相互作用,交相辉映的整体。从中,我们大约可以看到,胡力涛一则小看了朱力安,二则在理念上也与朱力安存在差异。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今后但凡两人还有合作的,还是不能做到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