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互殴打出点什么?

标签:
惠农报销互殴朱某经济利益杂谈 |
分类: 观察 |
网传湖北公安县农机局的正副局长因为去年一笔接待费用没有能够报销而大打出手,副局长要报销,局长不给报,于是言语不合,继而互殴。局长陈某操起茶几上的电水壶砸向副局长朱某,而副局长朱某砸坏了茶杯和茶几,最后的结果是朱某右眼皮、右嘴唇伤口已缝合多针,而陈某手部骨折。事后,该县对此作出处理:陈、朱二人受到诫免谈话,并被责令写出深刻检查,同时在全县予以通报批评。
这是一起闹剧,听起来很有点搞笑,相信现实中比这样更加严重,更加极端的例子也会有,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毕竟是丑闻,说起来难堪的很,影响也是极坏的。
说到影响,两人男人打架不奇怪,受到一定程度的处理也是应该的,问题是这样的事件背后折射出当今官场什么样的生态?我们从这样偶然的独立的事件中发现怎么样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没有必然的体制上的原因?如果我们从这样角度来分析这个事情,那就可以发现,正副局长因为接待费用报销问题的互殴还真的有些说道,可以得出一些观察评论。
首先,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在涉及各种费用报销的问题上,这是一个灰色的、存在巨大利益黑洞的地带。各级官员都清楚,伸手要钱,不管是向谁要,都是索贿,都有可能败露最后招致牢狱之灾,要钱能够实现,风险太大,这样的犯罪成本太大,他们不会这样犯险。而在单位里通过正常的财务报销,利用一种合理的途径得到个人的好处,这既是自己权利的体现,同时又可以最低限度地降低风险,所以很多官员乐此不疲。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从中捞到好处,也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条件之一是这个部门必须得有钱,可以列出相应的名目,清水衙门,一点行政经费都捉襟见肘的,再怎么着也榨不出油水的,自然相互之间也会收敛点。这样的单位也有,当然,更多的是那些手中握有特权,可以巧立名目,可以私设小金库的部门。出了这件事的农机局就是一个钱柜,虽然不是那种富得流油的肥缺,但是每年各种农机补贴惠农政策也不是小数目,随便的从哪里都可以挤出一点,让官员们过得快乐点,舒服点,滋润点。都说官员们有更多的灰色收入,虽然他们的直接账面上的收入工资奖金之类都有限,很多地方还很阳光,但是他们的钱就是比一般老百姓值钱,经花,一块钱可以当成10块钱花,这是说他们可以拿自己的权兑换成金钱利益,有很多看不见的收入源源不断。
条件之二是领导肯签字,能够支付这笔钱拿到这些钱。这一点,是需要与一把手一支笔搞好关系的。上述农机局的朱副局长就是因为过不了一把手这一关而导致的互殴。可能正副局长平时就不和,可能这一次朱副局长要的胃口太大,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总之副局长没有摆平此事,拿到一把手的签字。朱副局长显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你不签我就暴力相向。
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看成是一把手坚持原则—不该报销的坚决不报,也可以看成是副局长暴力抗腐—你自己捞够了吃饱了喝足了大头你抄上了我拿点小头你都不让,打你丫的!正副局长之间到底谁对谁错,谁也说不清楚的。可以这么说,有这样的环境—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通过权力的运行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有这样的运行机制—政府部门的经济利益再分配也是通过权力的交换来实现的,那么,正副职之间,同事之间,甚至于部门与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这样的掐架缠斗就会长期存在下去,有时会演化到非常严重的地步,非得你死我活,头破血流不可。
我们这样说,不是在简单地批评哪一级的政府,实在说这个与个体官员的素质是有这一定的关系的,不然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其他部门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这样情况的现象。再说,毕竟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有相应的监督监察机构,还有人大政协等法定的监管监督机构,还有媒体等社会监督机构,可以在他们的周围有无数双眼睛在盯住,法律也好,社会管理也好,都在极力地预防这样的情况发生,尽管存在一些天然的本能的犯罪因素和制度上的漏洞,我们看到,我们的运行基本上是顺畅的,完善的,可持续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地堵塞漏洞,防微杜渐,进步完善体制和机制,彻底消除隐患,铲除滋生腐败和丑恶的土壤。
这一点,目标是坚定的,道路还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