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的记者哪里来?
标签:
李希光中国《华盛顿邮报》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杂谈 |
分类: 文化 |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希光在他的文章《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顶尖记者?》中对中国传统新闻学院的培养模式做了分析。在他看来,中国的大学之所以培养不出顶尖的记者,是因为中国的大学讲究的是学术研究,距离新闻的实践具有极大的反差,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中国的新闻不会讲故事,不能引人入胜。
李希光说:我认识几个国际新闻教育家。我问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托平教授,学校对你有无写核心期刊论文的要求?他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他说,“我除了上课,就是抽空在家里写纪实文学或小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尼克勒斯.雷曼只有本科学历,他不写学术论文,而是在《纽约客》上发表专栏文章。我问已故斯坦福大学新闻系主任Bill Woo,“你每年要写几篇核心刊物论文?”他说,“从来没写过。我是教专栏文章写作的,我抽空给报纸写点专栏文章。”我问迈阿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纪录片教授桑杰夫,“你们学校对你进行学术论文考核吗?”“我们学校只希望我多拍摄出有影响的好片子。”桑杰夫的纪录片《水》获得了国际大奖。《华盛顿邮报》医学记者布朗是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博士,他一周在报社上4天班,另一天在一家医院出门诊,给人看病。他说,“这样做是确保我作为卫生记者能时刻跟上医药界的最新发展。”在日新月异的媒介发展中,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置身于新闻一线中。
反观中国的大学新闻教师队伍,有一些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一些在新闻媒体工作到了一定年限觉得事业过了顶峰再也没有更大的发展了,才不情愿地去了大学执教鞭,更少那种既是那个专业领域内最顶尖的专家,又是大学教授的。既能够站在行业的前沿感知本专业内最新发展脉搏,又能够站在大学教学的第一线的。这种两张皮脱节的情况导致了大学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学不能致用,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不能很快上手,必须从头再来的原因之一。同样,顶尖的记者不是从学院的象牙塔里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
李希光还借用的一个段子,说了一些现象:数学学不好就去学新闻;外语学不好,就去学新闻;别的教不了,就去教新闻;找不到工作就去当记者;考不上大学就去当记者。新闻工作好像是一个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专门手艺的行当。
这是可悲的,虽然新闻从业人员会觉得脸上无光的,但无可奈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