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药家鑫的死去

标签:
李玫瑾马未都中国公安大学大如牛头不对马嘴杂谈 |
分类: 观察 |
关于那个药家鑫,说得已经够多了,或许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累积,泄愤的,仇恨的,保驾的,辩护的都说了,说得话都很狠,很淋漓畅快,很直截了当的。相对来说,咱们这些人算是局外人,典型的围观者。当然,围观就一定要唠叨,一定要指指点点,虽然晚了点,估计也没有惊人妙言,但是说出来心里会畅快点。
首先说说药家鑫案件折进去一个李玫瑾,这是始料未及,也是得不偿失的。中国公安大学的教授被清华大学的教授追杀,公安大学的明显躲闪不及,有些顾头不顾腚的,多少有些狼狈。不过,在这场看似温文尔雅的口水仗中,我倒不觉得李玫瑾老师是失败者,在我看来,那个肖鹰教授除了清华大学的名号尚能唬唬人之外,别的就没什么了,他以为研究美学,就可以到处叫阵(挑衅)其实他是真得错了。当初他对马未都的睾丸(对不起,应该是马未都说的大卫的睾丸)一高一低理论的批评就是典型的牛头不对马嘴,他以为他什么都懂了,其实,他连最起码的东西—分清讨论是非的基准点,把问题集中到同一个焦点上这样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出来张嘴损人骂人的,实在有伤清华的泱泱名声。
我这样说,根本没有为李玫瑾老师辩护的意思,也不是贬损肖鹰老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佼佼者,我只是想说,还是回到各自专业,说些专业的话比较好,不会露怯,不会贻笑大方。
当然,我这样说,更不是为药家鑫开脱,该什么罪,该怎么判应该也只能交给法律。但是,从感情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所在位置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说出来的话也就不一样。从家属一方看,杀人偿命,这样恶劣的手段不杀难以平复自己的心头之恨,这样很好理解。从药家鑫一方说,同学为之组织了旁听企图影响公众舆论,所谓的校友师妹说了要是她也同样捅她这样令人背后直冒寒气的话,企图来为之张目。药家鑫的亲人也在动用关系,希望用金钱之类的改变现状,这一招师出有名,最后也很可能有效。另外,药家鑫自己也在努力—不管这样的忏悔出于保命的初衷在演戏做秀还是真正的心灵忏悔,他在央视的上镜接受采访,的确达到了唤起民众同情,引导公众舆论的效果。这就是我要唠叨的第二个问题,媒体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有没有注意到话语权的合理分配?
所谓的话语权的平衡,不是各打五十大板的平衡,也不是你一句我一句的话语对半开,有时候,真正的对半开,看似绝对的公正,其实恰恰是偏袒一方,损害一方,因为当事本身两者并不是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的,他们两者本身就分成了强势一方和弱势一方,媒体在处理这样的事情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双方地位、影响力和受害程度的差异,作出响应的调整,用一句统计学的话说,应该加权处理,否则,貌似公平合理的平衡,实际上就是对弱势一方的伤害。在药家鑫一案中,明显受害的张妙一方处在弱势地位,人都被杀死了,用张妙的公公话说,我们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办法。这个时候,央视还播出所谓的药家鑫忏悔的痛哭流涕,这就明显地带着引导舆论,影响判决的意图,即便没有这样主观企图,也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在中国人的“人情大如天”传统观念影响下,这样的情感因素有时候真的会使法律失去准星,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法律大如天”的地步。这时候的舆论成为至关重要的法器,药家鑫或者他周围的人正是明白个中的要害,才这样做的。或者药家鑫和他的家人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可悲的媒体充当了工具的角色,处在被利用的位置,虽然这有可能是无意的,或者是被动的。
我赞成人民时评中的话,药家鑫案件要警惕的是“破窗效应”—我们要看到当前大学生,或者说很多年轻人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如果药家鑫这样的案件不严惩,那么对大学里社会上类似的问题就没有警示作用,对有可能产生这样问题的人起不到足够的震慑作用,我们当然要强调强化思想教育注重精神感化,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强制的法律约束,这种教育教诲会显得很软化,很无力,很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