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踢我”之愚人

(2011-04-01 10:37:45)
标签:

苏格兰

愚人节

恶作剧

查理九世

精心制作

文化

分类: 文化

“踢我”之愚人

 

历来的说法是中国人缺乏幽默感,喜欢假模假样的装正经,即便是觉得很可乐的事情,却要装得不在意,不苟言笑,好象笑了,娱乐了这个世界就要完蛋了,人的生活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中国的文学艺术界,只有荒诞怪异的,比如西游记那样的夸张想象爱,却很少有机智幽默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在古典戏曲中,要是希望来点搞笑的内容和桥段,必须把它与正剧完全摘开来,区别清爽。所以这样的事情必须专人来干,这就有了丑角,这个丑角还必须画上特别的脸谱,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不会干别的,专干搞笑滑稽的,这样的简单化的、概念化的处理完全出于一种隔离考虑,把搞笑的消遣的娱乐的与正经八百传道释疑的区别的明明白白的。

 

这就是我们的传承,我们的民族其实在基因里就缺乏那些幽默的元素。中国人不缺乏智慧,只有有时候把这些智慧包裹得太严厉的,太密实了,当我们把这些外壳全部揭开后,我们的笑神经早已经紧绷了,消失了,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迟钝了。中国人不会幽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人在被娱乐后,容易急,所谓恼羞成怒,他们老是觉得被娱乐了就是被愚弄了,受到了侮辱了。人格上的道义感神圣不容侵犯的戒备心,使得他们对所有来自外界的娱乐保持极端的抗拒,至少在内心里他们不会认同和赞成这样的娱乐。高尚一点的人保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清高,在保证自己不被娱乐的前提下,完全不去娱乐别人。长此以往,大家慢慢形成共识,还是收起娱乐的大旗吧,还是别搞笑了吧,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娱乐和幽默就这样死去了。

 

国外特别是西方的情形不是这样的,他们的娱乐精神,对待娱乐和幽默的态度要积极的多,宽容的多,有时候,他们愿意把自己放下来,变成一个彻彻底底愚笨好笑的人,以此来娱乐别人或被别人娱乐。当然,绝大多数人知道分寸,知道适可而止,但是,即便是过分的,出人意料的,甚至是真正伤害人的,他们也不至于因此而觉得天翻地覆,觉得世界末日来临,他们很快就能调整好自己,让不愉快尽快过去,而不是耿耿于怀。当然,说到底,大家在这样的时候,在娱乐别人时,心态本身都是娱乐的,仅仅是一个玩笑而已,没有那种很恶意的,很下贱的目的或者潜意识,不会采取对立的情绪。这样的前提当然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仅仅是一个好玩的事情,而是抱着敌视对方,让对方真正出丑,让对方无地自容,让对方威风扫地,让对方从此一蹶不振,那么事情就变得复杂,性质就变了,味道也变了。应该说这也是中国人不喜欢娱乐幽默,或者说娱乐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是愚人节,说点与愚人节有关的典故。

 

传统上认为愚人节最早开始于1582年的法国。在那一年之前,新年一般都是从3月25日开始,持续庆祝八天的。这种庆典在4月1日达到最盛。后来随着查理九世对日历的改革,格里高里历被引进,新年也随之移到了1月1日。不过,步行传递信息是那时的主要沟通方式,很多人好几年都还没收到这个消息。还有一些人,那一个比较顽固的群体,拒绝接受新的日历,并且继续在4月1日庆祝新年。于是这些保守落后的人被平民大众贴上了“愚人”的标签。他们总是做一些荒谬的事,并且常常被人派去做“愚蠢的事”或者成为了人们的开玩笑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在4月1号作弄人的习俗。这种传统最终在18世纪传到了英格兰和苏格兰,后来又被引入了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因此愚人节最终发展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开玩笑的节日,可以说,各个国家的人都有他们专门的方式来捉弄他们的朋友和家人。比如,在苏格兰人庆祝愚人节是要持续两天的。第二天就主要玩的就是恶作剧装饰,这一天也叫做“续愚人节”。“踢我吧”的标志也是源自于这种传统。

 

愚人节的恶作剧既有简单的(比如对人说,“你的鞋子不整齐”,或者“我不小心踩到了你的眼镜!”),也有精心制作的。把室友的闹钟调慢半个钟是比较常见的恶作剧。不管是什么恶作剧,实施恶作剧的那个人一般以向被整蛊的人喊出“愚人节快乐”来结束恶作剧。在愚人节这一天,恶作剧是很平常的事。有时候,人们为他们的朋友或家人精心制作的恶作剧会持续一整天。新闻媒体也会参与其中。比如,一部在愚人节上映的英国短片,竟是一部非常详细的关于“种植面条的农夫”和他们如何从面条树上收割他们的面条的纪录片。愚人节只是一种“逗你玩”的庆祝节日。在这一天谁也不会期待收到礼物,也没有人会把他们“重要的TA”带去一个精心挑选的餐厅去进餐,这一天只是一个需要人们一直保持警惕的节日,因为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四月的愚人!(资料来自译言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