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新闻热点多,看点多,改版之后的节目总体感觉耳目一新。同时,辞旧迎新之际,工作繁忙,加上天气极寒,能够做好新闻不容易。
一、 印象深刻的几个地方
1、 本周的时政新闻任务很重,省两会,省市领导走访慰问等。这些虽然是规定动作,可以自由裁量的余地不大,但是,从这些新闻来看,基本上中规中矩,完成到位。省里的两会中角度的选择,到采访写稿,到拍摄制作都很认真,值得表扬。
2、 对事关百姓生活的新闻,如极寒天气,春运等,各栏目的报道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点面结合,动静相间,虚实交错,达到了很好的组合联动效应。天气方面,不但及时报道了雨雪天气的现状,报道了雨雪对交通,对农业生产,对民工返乡,对百姓日常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千方百计发挥了电视的优势,拍摄了很多优美的画面,配上动听悦耳的音乐,丰富了节目的样式,也让观众觉得温馨。这方面也有不少新的点子,拍了一些点子新闻,比如百姓零距离的寒冬体验系列,买票和打的。新闻节节棒的天寒地冻防冻有招等。春运方面,各栏目更是出动了精兵强将,组成了较大的报道阵容,也动了不少脑筋。联播开设了关注春运的小专栏,百姓直播间开设了冻人的故事,零距离作为民生特长的栏目,发扬了春运报道中的优良优势,开设了春运一线,报道做得很有个性,很贴近。像周日的跟着买票的民工到了他的家里采访,体验式近距离的报道,很真切,很温馨的。小马开讲,新闻节节棒,天天三句半虽然没有挂牌小栏目,但是报道也不少。春运是每年年关的重头戏,也是出新闻的时候,希望今后能够增加点力量,多动点脑子,像到买票的民工家里采访的点子就不错,跳出了一般般作的春运新闻:买票难等。比如听中国之声,现在铁路车站就开通了微播来适时公布票务情况,还有网上订票的情况,这一类今年出现的春运新动向,在金华本地情况如何等,我们也可以加以关注。
二、 几个提出商榷的地方
1、 关于剪辑问题。1月17日联播有有一条新闻《关注年末用工:应对招工难企业要学会留人》中,葛根华的采访内容不错,但是剪辑上太零碎了,26秒的同期声,总共被剪成6个镜头,跳跃的很厉害。
2、 1月17日的百姓零距离中有一条新闻叫女校展风采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学校要建成国内一流的空乘人员的培养基地。这话是不是有点儿大了?怎么培养的看不出来。
3、 关于草枭和草鸮。猴面鹰也叫草鸮,不叫草枭。
三、 对新版节目的印象
1、 联播,改回单播可能是无奈之举,但是这对联播来说是个损失。
2、 百姓零距离的背景,播音桌改了,觉得比较好。内容上改动不大,吕欣和徐璐科的主持风格正在形成,值得肯定。觉得吕欣的表现与栏目的风格越来越吻合了。
3、 小马开讲三个变化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一个包装风格变得比较时尚,比较洋气,一方面这样的风格适合小马,小马的形象本身不是很土气,穿中式的服装,在中国传统的花窗背景中总是觉得不合时宜,另外与三句半和节节棒的差异也不明显,改得好。当然,感觉背景有点乱,小马开讲几个字设计的有点俗套,不够大气。
小马开讲的第二个变化是增加了董巧说天气。我觉得这样的点子是很好的。但是建议两点:一是要逐渐形成自己的播音主持风格,要形成董巧个性化的识别系统,包括背景,包括语言等。二是要更加专业。这一点可能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为薄弱的,如果做成项素清那样的专业,就更好了。
第三个变化增加了对话小马,关于这个环节,我好像还没有看准,但是有几个地方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是话题,必须是开放式的。一个是杜鹃的定位,杜鹃一定要参与其中,不仅仅是话题的提出者。一个是播音桌和机位。既然是对话,那么应该是相对而坐,现在是并排坐,对话的感觉不强烈,机位也不好拍,总是侧面。
4、 节节棒的背景是典型的中式风格,整体风格已经出来,与节目内容,与主持人也是吻合的。个人认为这是今年改版所有栏目中背景设计最为完整最为合适的一个。相对来说,三句半的风格是不完整的,零乱的。因为整个风格没有出来,所以那只鸟笼挂在那里就很突兀。建议适当的时候再做修改。
5、 关于《百姓直播间》。才直播了20多天,很多想法可能还没有兑现,很多思路可能正在实现。看了一个星期,觉得这几点是好的。一个是主持人的表现。小周的表现很自如,她的出现,节目的风格基本上就出来了。二是节目中非常强调时间线。我们的直播是演播室直播,很多新闻不是实时发生的,但是我们在演播室的时间是零时差的,也是真实的。所以我们的主持人经常在直播中加入现在是几点钟,反复地说,很多新闻也加上采访时间,剪辑制作的时间,这是很有必要。有时候时间不是很准确,加上了稍早前这样模糊的概念,起码比没有时间要好。不要小看这样的一个用词,直播的感觉就出来了。三是本土情景喜剧在节目中也增加了一些快乐的元素。建议:处理好把握好三对关系,一是快慢关系,即时效性,要十分注意把握好时间的概念。因为是新闻,因为是直播的新闻,时间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某种意义上说是第一位的,否则就没有直播的意义。所谓的快是时效,最好是实时的新闻事件的直播,在常态情况下,需要通过设计来完成,突发事件即时传送,SNG新闻车出动,或者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连线。但是这样的事情毕竟不是全部,就需要非即时的新闻,这就是慢。直播新闻快是第一位的,必须的,目前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真正的新闻事件的直播。起码在年关将近这段非常时期,是可以做得的。前面提到的时间线的概念也要强化,保证慢的新闻实现快的传播。
第二个关系的是远近的关系,即贴近性,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新闻及时呈现出来。这里的贴近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虚的,也即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内容,一个是实的,就是从地域的角度说,哪些是本地的新闻,市本区的,各县市的,本省的,全国的,全世界的。百姓直播间有很多引进的新闻,这些新闻有些很好看,但是毕竟距离我们比较远,作为一些补充可以,作为引子一样引出一个话题可以,用多了观众可能会觉得可有可无的,收视兴趣会降低的。以前联播里有天天望远镜,好像也有这样的问题。
第三个关系是深和浅的关系,即思想性,要适度地把握栏目的评论深度。百姓直播间号称新闻评论,它的播音桌好像也适合嘉宾参与,参与评论。目前虽然没有实现,但是还是要努力尝试。目前有民情评论员参与。我想,这些评论员的遴选很重要,据说央视有100多位评论员。都是清华北大的高才生。以前也有京城各大媒体的老总。连浙江省的电台都邀请了曹景行这样的资深媒体人,可以说这样的意见领袖对媒体发挥权威性的作用是至为关键的。目前,民情评论员队伍好像不是很理想,能不能在这方面突破下,在党校,在浙师大,甚至外地找一批人。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没准是个突破口。
如果还有第四个关系,那就是新旧的关系,这是主持人的新旧,相对来说,主持《百姓直播间》周咏红是老主持人,望望是新的。但是,对周咏红来说,也有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怎么样来做好评论工作,周咏红一直以叙说性见长,家长里短,亲切平易,而要做好评论,也需要转型,找到感觉。望望的感觉可能距离新闻更远一点,但是这不是问题的要害,关键是望望怎么与栏目的风格吻合起来。从栏目来说,首先要建立一个主持的风格,然后两个人逐渐把自己的主持风格往栏目既定的风格靠拢,这不是说要抹杀个性化,要让望望或者周咏红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而是说要把握好栏目的总体风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