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新闻点评

标签:
吕奇义乌金华新闻联播百姓零距离天天三句半杂谈 |
分类: 电视 |
本周新闻较为常态。两会的后续报道、庆祝建党90周年报道、经济新闻、领导调研视察等报道非常及时,做得也很工整。还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民生社会新闻报道。上述重要新闻包括:我市人口统计数据公布、今飞年产1200万件摩轮项目投产、“莱恩”年产万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项目竣工投产、“十二五”期末:金华汽车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超1800亿元、省领导来我市调研旅游和交通工作等等。
一、新闻点评
两会后续报道方面,“十二五”关键词、“十二五看民生”等做得比较细致,规整。像《金华新闻联播》5月23日《 “十二五”关键词(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十二五看民生:丹溪路西段将贯通 规划双向四车道》等。
庆祝建党90周年的报道有:寻访红色坐标,红色记忆,红色青春等。这类新闻切口比较小,有些故事性。像《红色记忆:抗日勇士墓碑背后有故事》等。两个问题:一是节目定位,内容选定。像5月23日《金华新闻联播》播出《寻访红色坐标(五)义乌:延续红色精神加快商城发展》,如何选取历史史实与现实交汇点这是一个大问题。二是制作上如何更加精良,避免应付的心态。目前看有些新闻过多选用资料,专题片剪辑,略显粗糙。
5月23日《金华新闻联播》的《婺城区大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这样的新闻看题目只知道一个内容的范围,还是应该突出怎么大力推进,在推进过程中有什么举措有什么典型意义,不然就显得像一个面面俱到的工作总结。
5月23日《金华新闻联播》的《农村临工工资涨来料加工雇工难》新闻提出了现实而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是苗木产业发展快争抢劳力,另一方面,来料加工业也面临怎么样提档升级的问题,是不是发展到了瓶颈期,这样的问题可以再进一步地深究下。
5月25日《金华新闻联播》播出的《义乌贸易改革试点起航引来美国招商团》可以作为重点新闻来做。
5月27日《金华新闻联播》播出的《“十二五”关键词(九)大力推进铁路建设》做点图表示意下就更加清晰明了,同一天中“通济桥施工全封闭借道通行”、《百姓零距离》5月27日新闻中关于多湖区快建设中的所谓“三轴四心”格局等新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发挥电视特色,增强记者编辑的视觉意识的问题。
《百姓零距离》5月23日播出《实名动车票昨天开售购票乘车都需带证》中,采访对象说这样“非常方便”,打字直接打成“还算方便”。应该更加准确点。
《百姓零距离》5月24日《自行拆房生日当天出意外》、《这个书记很难找这个村委会很难进》两条新闻,主持人的话说得很重,村干部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也的确存在问题,但是最主要的问题在意外事故与村干部所为的关系分析上尚欠明了。这个问题不着实,就那么严厉地指责村干部,有些言重了。记者要避免跟着感觉走,做到心要热,脑子要冷。
5月27日《百姓零距离》《七大变化 2011年高考招生即将开始》做的很细心,也很有想法,相对来说比较出挑。
5月24日《吕奇说交通:摩托车噪声大车主竟是无证驾驶》拟人化手法很新鲜,过程也说得很清楚。但是到底要怎么处罚没有下文。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5月29日《吕奇说交通:心中再苦闷也不能喝酒上路》中,缺了到底这样酒后驾车该如何处罚这个内容,显得不完整。
《小马开讲》5月27日《永康“叫魂一条街”被查处》新闻很新鲜,触目惊心,很不可思议。记者要进一步挖掘这样的新闻,并且思考这样的问题:此事归谁管理,怎么取缔?对我们生活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害?
5月23日《天天三句半》中《娘舅来了:母亲卖了我住的房子》,娘舅调解不成功,建议走法律途径,娘舅采用单独出镜明确了法律关系,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为什么不当面说清楚呢?
5月26日《天天三句半》《娘舅来了:离婚5年多户口还在前夫家》节目做得很细,很流畅,该说的都说了,入情入理,节奏掌握也很好。
5月28日《天天三句半》《娘舅来了:妻子生重病向夫索要医疗费》里面是不是有一个招女婿的问题被忽略了?
5月25日《天天三句半》《村支书被打伤疑是鱼塘承包提了价》这个新闻只有被打的女书记自己的说法,她推测是因为鱼塘承包款增加的原因导致被打,至于有没有其它原因,没有另外一方的说法,也没有第三方的说法,所以就显得缺乏点说服力,新闻还是要注重事实依据。
二、建议
各栏目把破旧的话筒标志重新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