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11月1日新闻点评

(2010-10-31 23:02:48)
标签:

李渔路

吕奇说交通

二环东路

新闻采访

追踪报道

杂谈

分类: 电视

2010年11月1日新闻点评

 

本周新闻热点比较多,新闻的份量很足。像周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周二的徐止平检查文物回归展准备工作,周三的人才工作会议,周四的省委统战部领导调研,周五的驻金部队驻地联席会议,周六的省领导浦江调研等。其中,各栏目对人才工作会议和文物回归展都化了较大篇幅作报道,效果也不错。本周延续了前几周对市本级数字电视整转的详尽报道,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经济报道有较大的篇幅,内容也比较厚重。民生新闻方面,有关血荒的报道比较多,做得比较细致。湖头狗肉节的内容也占了不少篇幅,这些报道能够从民生视角看问题,既显得有趣,又带着一些思考问题,做得较好。另外成品油涨价的报道做得比较多,有些还做了追踪。总之,一周新闻看点多,亮点多,有好看的过程,也有深度的思考。而且一周新闻看下来,没有什么明显的大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

 

一、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1、首先一个感觉是,记者编辑的新闻视野比较开阔,嗅觉敏锐。台湾岛内发生大陆游客罹难事件后,我们的记者编辑能够及时敏锐地捕捉到有关的信息,对我市的赴台旅行团情况进行追踪报道,没有遭遇麻烦报个平安,这也是观众想知道的信息。这样敏锐的追踪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关于血荒的情况也是一样,虽然我们以前经常有这方面的报道,但是现在全国性的血荒相继报道之后,我们还是及时跟进,这都说明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强烈的本土意识,一旦有大事发生,首先想到这与我们本土有什么关系,怎么跟进。

 

2、数字电视整转的报道很好。很细,很及时。几乎把每一个环节都想到了,而且每一篇报道都很认真。

 

3、国宝回乡展出报道量大面广,各栏目各显神通,都做得有声有色。就文化而言,这无疑是个大事,也是个好事。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说,也很有文化内涵,很有故事性,很耐看。而且这个报道各栏目都能够不断挖掘,尽量地充分利用好这个话题。一开始以面上的报道为主,后来就越挖越深,前天连当时任市长的官员都找到了,这很不容易。当然,这些报道怎么能够形成比较系统地完整的报道,还需要进一步的着力。

 

4、我们的记者越来越重视新闻采访拍摄中的细节。31日百姓零距离新闻中液化气网点藏身小区有隐患的新闻中,记者注意到两个细节,一个是液化气报警器没有插电,另一个是使用未安装防爆措施的电器。

 

二、问题

 

1、狗肉节新闻中,脱衣舞演出的新闻中,展示过程是不是过于详细?不过追踪报道中,关于细节的关注很有意思,也很有力度,说这个脱衣舞演出现场距离派出所的警务室只有不到100米,相关人员却视而不见。

 

2、文稿的有些衔接过渡还是要注意。28日《百姓零距离》中前面是关于年轻态老人展播的新闻,后面是一条关于猪圈里猪打架的问题,两个接的很紧,前面的新闻最后一段是“年轻态”老人葛美玲的同期声:我的快乐要与大家分享,大家都来学唱,大家都很开心。后面主持人没有过渡直接就来一句,这猪要是生起气来,也是非常地折腾人。这样得衔接有些突兀,这两条新闻连在一起就有些滑稽。

 

三、建议

 

1、“娘舅来了”要做好,要出彩,关键是两条,一个是原始记录,或者叫原生态记录,另一个是情感元素的捕捉。现在做到了客观原始记录,是不是还应该加强情感元素的成分,把当事人的真情流露作为节目的重要环节。27日《本是俩父子,缘何成仇人》新闻中,里面的当事人还是比较容易流露感情的,采访儿子时儿子眼泪汪汪的,后来调解中还是父亲先说了缓和的话,说明双方都还是重感情的,我们如果能够抓住这些点做文章,那么新闻会比较好看,也比较有意思。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能够真正解决那些家长里短的难缠官司,但是,我们只要很客观,很公正地展示过程,那么,即使问题最后得不到解决,作为做电视新闻来说,也是成功的,因为对观众来说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2、10月29日《金华新闻联播》中关于我市工业经济和外经贸工作发展势头好的新闻中,用了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词,叫“规上企业”。这个词应该是“规模以上企业”的缩略词。这个词对专家、业内人士包括企业界、统计界来说,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他们肯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问题在于电视观众中到底有多少人还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们的新闻到底是为知道这些词的人做的,还是为那些不知道这些词的人做的?或许我们可以说,我们的“联播”本来就是小众化的,机关干部看,老干部看,一般的老百姓从来不看。如果说这种情况的确存在,或者说部分存在,那么,这样的状况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或者说我们本来就想极力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常识告诉我们,观众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不管我们有意还是无意。就这个词来说,如果我们的目标观众是一般的大众,哪怕是比较低文化的老百姓也要纳入我们服务的对象,那么,我们就不会这样简单地使用这样的专业术语,这样的缩略词,如果要用,也会先做点解释。仅仅凭这个词“规上企业”就说那么多,可能并不准确,但是,类似情况应该说存在的,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3、关于“吕奇说交通”,有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个是吕奇做现场报道的地方,应该是路边安全的地方,但是,从电视镜头看起来,感觉距离川流不息的街道、公路太近,车子呼啸而过,现场感是强了,但是我们总是捏了一把汗,以后是不是可以距离道路再远一点,或者交待清楚这个地方很安全。其实,吕齐本身也应该是安全交通意识的示范。第二个,28日的《吕奇说交通》是关于李渔路和二环东路的绿灯设置时间短,市民提意见的。一个问题是前面提到的吕奇站的位置好像比较靠近路中央,不够安全。另外一个问题是新闻中他拍摄到一辆厢式货车闯红灯。见此情形,吕奇接下来应该有两个处理,一个新闻采访,一个是处理违法。作为记者,或者做节目的人应该是前者,吕奇正是这样做的,而作为交警,吕奇是不是也应该对此作出处罚呢?这一点,新闻中没有交代。两种身份在这里好像有些混淆,这应该是这一类新闻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