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汤溪方言民谣《老老嬷》

(2010-09-03 23:53:07)
标签:

地域文化

张广天

方言

民谣

音乐

分类: 娱乐

关注汤溪方言民谣《老老嬷》

 

张广天先生的一曲汤溪方言民谣《老老嬷》不经意间被广为传唱,很多听得懂汤溪方言的,听不懂汤溪方言的,喜欢民谣民歌的,不喜欢听这一类有着浓厚地域特色音乐曲风的人,好像都喜欢上了这首歌,乡谣俚曲一时间成了流行歌曲,这其中自然有着别样的情怀,有着音乐之外的东西,比如乡情,比如民俗,比如古老质朴而情浓的爱情。金华日报的资深记者苗青不是汤溪人,大约也不太听得懂比较拗口的汤溪话,但是,据说她听了这首歌依然很感动,很入耳,她的先生就很喜欢,经常要打开电脑听听。这,大约是音乐的魅力。下面是她写的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听了<老老嬷>,心甜甜的,眼泪哗哗的》

 

最近一段时间,一首以汤溪方言演唱的民谣《老老嬷》受到了网友热捧,被誉为“今年听到最好听的民谣”。虽然不是汤溪人,也听不懂汤溪方言,但那极富韵律感的优美旋律,用汤溪话特有的发音娓娓道来,犹如倾诉般的深情幽怨的男女声演唱,确实非常吸引人,且让人产生深深的亲切感。这些天,几乎每天一大早,张先生就打开电脑,将此歌作为背景音乐反复播放,还不时感叹一下:好听!

 

歌曲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震撼

 

那年你到山背,

 

报(告诉)她你去去便来。

 

她日日望着这条路,

 

总看不见你侬归来。

 

 

 

那些时间,

 

她一个囡(姑娘),你侬个后生(小伙子);

 

这么些年过去,

 

总说不来她憨盅(为什么),

 

心里还有点怕,心里还有点怕。

 

 

 

怕你侬回来变个老货(老头子),

 

怕你侬回来还后生么俏;

 

怕你侬回来看见个老嬷,

 

怕你侬回来一下便认出她。

 

 

 

山背的藤梨(猕猴桃)熟了,

 

树上的毛栗空了;

 

溪滩里的水流空了多少,

 

憨盅还有鱼,憨盅还有青蛙?

 

在这段质朴的歌词背后,叙述的是一个缠绵的古老乡村爱情故事。在这首民谣的MV后面,新浪网友跟帖:把人最单纯最美好的感觉写出来了,却又用离别和盼望作为衬托,用不变的感情来消解了嬗变的岁月。娓娓道来的汤溪话的质朴,竟包蕴了厚重的情感,让人共鸣!我现在每天醒来都要听一下这首歌,让我更纯粹地面对一切。

 

网友石飞沙留言道:老家方言伤感而痴绝的吟唱,简单却如此幽微动人。不知听了几遍,听得流泪。一种绝望的青春,一种慢慢远去的情感方式,对习惯了爱情速食面的当代少年来说,它是如此陌生,却又如此昂贵!《老老嬷》足可列为伟大的情歌而毫不逊色。

 

第一遍听就觉得好听,再一看歌词,听第二遍就感动得一塌糊涂。谢谢张老师,这首歌让我找回童年时最纯真,最纯粹时候的美好。已经下载收藏,放在手机里当铃声。

 

汤溪话唱的歌真质朴,包蕴了厚重的情感,勾起外地人对家乡的思念,眼泪哗哗的!

 

作者张广天和汤溪的血脉亲情

 

这首《老老嬷》的词曲作者和演唱者张广天,是知名的话剧导演、编剧、吟唱诗人、音乐家。曾创作《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敌后武工队》、《离开雷锋的日子》等20多部电影音乐。2000年,由他导演的戏剧《切·格瓦拉》一炮打响,成为知识界、思想界的风向标。2002年《圣人孔子》再掀高潮,并应邀去欧洲艺术节奥地利维也纳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使中国当代话剧影响了世界。出生在上海的张广天,之所以会创作汤溪方言的民谣,是因为他和汤溪那与生俱来的血脉联系。

 

张广天曾说:“我母亲是汤溪人,我外婆家在汤溪镇东夏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是在汤溪长大的。严格意义上,汤溪就是我的故乡,汤溪话就是我的母语。汤溪话是最古老的方言之一(汤溪方言保留着古越国的口音)。汤溪有流传几百年的山歌民歌,我从小就是听着外婆的民歌长大的,汤溪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乡俗民风。我的诗歌和音乐创作有很多灵感都来自汤溪。”

 

据了解,在创作《老老嬷》之前,他曾深入到汤溪、塔石山区搜集过许多汤溪的山歌、民歌。《老老嬷》的歌词是两年前写的,当初写这首歌的歌词只为了证明“用最质朴的汤溪方言,也能写出最感人的文字”。

 

感谢这首歌让更多的人了解汤溪

 

同为汤溪人的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教授曹志耘,从事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30多年,在他的上百部著作中就有研究金华方言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之一的《金华方言词典》、《金华汤溪方言的词法特点》等。今年6月,他无意中在网上听到这首歌后,感觉这首歌旋律优美,演唱动听,意境深远,非常喜欢。为了让外人能用正宗的汤溪方言演唱这首歌,他根据录音逐字记录,并加以翻译和注释,发到了博客上。他写道:“我虽不知道张广天先生何许人也,但在此先致以敬意!”

 

老树皮是位媒体人,他听同事介绍后专门上网听了这首歌。他告诉记者,这首歌很耐听,尤其是因为汤溪方言里面很多词汇只能用同音字来代替,无法很传神地记录,这就给了听懂汤溪方言的人很多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韵,也激发了他人思乡之情,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博文《从汤溪民谣〈老老嬷〉说起》。他说:“听着歌中的方言土语,备感亲切。我惊讶汤溪话竟然有着这么强烈的感觉力,这么富于韵律感和感情色彩。自然,这一切都与张广天先生的艺术创作分不开,他把一个美丽而又有些哀怨的爱情故事用汤溪人熟悉的场景和事物演绎出来,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难怪网上很多网友留言感慨万千,并且以此感激汤溪老乡张广天先生的努力。”

 

《老老嬷》这首歌不仅走红网络,也在金华迅速流传开来。在婺城区首届“浙中建材杯”城乡文化PK赛中,汤溪镇寺平村的戴少伟因演唱《老老嬷》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因此获一等奖。戴少伟告诉记者,他一直在杭州工作,平时身边没有同乡,有时为听家乡方言,会特意打电话给同学和家人聊聊天。在网上听到《老老嬷》这首歌后,更激发了他的爱乡情怀,很想为推广汤溪文化出点力。得知婺城区举办城乡文化PK赛后,他特意从杭州赶回来参赛,并充满感情地演唱了《老老嬷》。他说很希望家乡人的情感和景物,能保持歌中所唱得那么纯净和透彻的美。

 

谈到这首歌的创作初衷,张广天说:“我希望用这首歌让更多的人了解汤溪。当艺术家们学会用我们本地话歌唱,并一起发出汤溪语音时,我的心是非常激动的。创作这首歌,就是为了与同乡人分享我们的乡音谣曲。”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要使一种语言充满活力,那就要使用它,体现它原有的功能,拿来说,拿来用。一种语言再优秀,历史再悠久,如果你放弃不用,改用其他语言,那么,总有一天它会在无声无息中消失。”很显然,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使用各种方言的人群在逐渐减少,汤溪话也一样。但凭着一首民歌的火热,而让几千年前的这种古越国乡音被激活、被流传,这不失为一种保护和传播方言的好办法,这首歌所产生的效果,也许已经超出了作者的预期吧。

 

文章写的很细腻,也很有意思,不仅仅是记录一首红遍网络的民谣而已。那日,苗青打来电话与我聊这首歌。开始我以为她只是聊聊这首网络上很红的歌,虽然也觉得在电话里聊有点不尽兴,不过,文字记者就有这点好处,不管熟识不熟识,只要通了电话,总是可以知道被采访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基本上可以达意,还免去了繁缛的客套礼节,这是很好的工作方式,电话里聊着聊着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就可以出来了。不过我们虽然很熟,对她我也没有什么要求,只要求她不要用我的真名就是了,既然这首歌是流行于网络,受网名热捧,那么咱们也就用网名好了。苗青答应了。而且最关键的是,透过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苗青对这首民谣的喜欢,对地域特色文化的熟稔。她是擅长捕捉这类文化现象的老记者了,作为汤溪人,也应该感谢这个外乡人对这首歌的青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