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汤溪民谣《老老嬷》说起

(2010-07-29 15:32:42)
标签:

老老嬷

民歌

民谣

旋律

张广天

汤溪

娱乐

分类: 娱乐

从汤溪民谣《老老嬷》说起

 

一个老乡同事给我介绍了张广天先生的一首歌《老老嬷》,觉得很亲切,很耐听,反复地听了许多遍。这是一首用汤溪方言演绎的民谣,歌词通俗易懂,却很煽情,旋律慢悠悠,却极有回味,尤其是因为这是用汤溪的方言演唱的,里面很多词汇只能用同音的字来代替,无法很传神地记录,这就给了听懂汤溪方言的人很多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韵。

 

我也是汤溪人,虽然籍贯上都填兰溪,但是从小在汤溪长大,汤溪话基本上就是我的母语,虽然离开那里很久,但是从小形成的汤溪话感觉始终没有消除。听着歌中的方言土语,自然倍感亲切,基本上这是第一次的体验,我惊讶汤溪话竟然有着这么强烈的感觉力,这么富于韵律感和感情色彩。自然,这一切都与张广天先生的艺术创作分不开,他把一个美丽而又有些哀怨的爱情故事用汤溪人熟悉的场景和事务演绎出来,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难怪网上很多网友留言感慨万千,并且以此感激同样是汤溪老乡的张广天先生的努力。

 

不过,听过几次《老老嬷》之后,我慢慢地品味出旋律背后的含义,品味出张广天先生讲述这个乡村古老的爱情故事的用意。特别是读了他博客上有关这首歌曲创作的动机和经过的文章之后,我越来越觉得,《老老嬷》绝不仅仅是写给汤溪方言区人听的乡谣俚曲,也不仅仅是一个叙述爱情的缠绵故事。张广天《老老嬷》的涵义要比我们听到的想象的深远得多。

 

说说旋律。很多人会以为既然是用汤溪话演唱的民谣,在作曲上张广天一定采用了汤溪民歌的旋律素材,尽量会契合汤溪民歌的叙事风格,其实不然。张广天先生自己也说,他创作这首歌曲并没有选用任何汤溪民歌音乐素材,也不一定符合汤溪民歌的曲风。老实说,我第一次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是有些疑问的。因为我从小的确听到过汤溪民歌,那时我还很小,大约在十几岁,那个时候还都时兴红色样板戏,但是有一个负责导演样板戏的村干部很大胆,居然在一次演出时,请出了一个唱民歌的大嫂,演唱了一曲民歌,自然,内容我是不懂的,也记不住,但是印象中旋律倒还是有些模糊的记忆,虽然很久远很淡然,可总觉得应该是那种比较激越明亮的。这些民歌是最原生态的,没有任何的雕琢,那位演唱的大嫂声音很清脆明亮,落落大方,旋律中没有娇羞扭捏。我不知道这样的依稀记忆是不是准确,也不知道这样的曲风是不是汤溪民歌的整体风格抑或那位大嫂个性化的处理,总之,这样的旋律与张广天《老老嬷》中传递的风格是很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听这首《老老嬷》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不是汤溪民歌,至少不是我印象中的那种曲风。后来,张广天先生自己这样说了,那就更加印证了我的感觉。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问题,既然用汤溪话来演唱,那为什么不用带着汤溪民歌曲风的旋律呢?汤溪话加上汤溪民歌的曲风不是更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不是更加纯粹吗?

 

关于这一点,张广天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音乐是来自人心的,人心坏了,音乐就坏了。如果我是真正的汤溪人,那么我的吟唱,当然就是汤溪民歌。一个坏汤溪人的歌和一个好汤溪人的歌,都是汤溪民歌。而一个坏汤溪人坏到要毁掉汤溪,要用化工厂的烟雾毒死父老乡亲,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汤溪的民歌了”

 

张广天先生显然已经抽象出音乐的灵魂,把旋律作为一种抒发感情的元素了。他的超越了自然主义的创作精神,可以在更为广泛的地域为更加广泛的人群所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老老嬷》仅仅是一个躯壳,或者是一个花瓶,那里面装的是更加普遍可以在更广大范围内看到的梅花兰花牡丹和菊花,而不是在某些特定地方盛放的如格桑花、金达莱花、紫荆花,木棉花等等,至于这样的创作理念、这样的方法是不是正确,能不能为大多数人接受另当别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斑驳的岁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