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成熟?

标签:
译言心智成熟度天命孔子杂谈 |
分类: 观察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段话大家都是熟悉的,但是长期以来,因为信奉它,经常引用它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标杆之一,这就经常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看一个的人生道路走到什么阶段,往往以这个人的年龄为划分的依据。好象到了30岁就该立业,到了40岁就该不惑,到了50岁则必须知天命,到了60该什么话都听得进去,到了70岁那是随心所欲的时候,做什么都能够成功,起码在他自己的心灵深处可以完全掌控自己,不为外界所动。孔子的话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一种对人生历程美好的向往,我们应该努力靠拢做到的事情,如果能够这样来理解孔老夫子的话,当然是善莫大焉,可惜的是,我们经常做不到,这个标准就好像一个高高在上的苹果,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往上跳,都够不着。如果30都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了,那还有不成功的人士么?如果到了40岁就都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自己了,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前进了,一个人活到40岁也就到头了,不用再活下去了。孔子这里自己也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人一但到了40岁什么事情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未知的空间呢?
我们这样说肯定有些矫情,有些抬杠的意思,其实孔子的原本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到了什么年纪该干什么必须要有一个追求,一个目标,不然这个人就属于一个整天价庸庸碌碌,最后一事无成的人。他老人家的意思也倒未必真要抠着那个年龄杠杆,29岁可以不立,非得要30才能立起来。如果这个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们的确面临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一个觉得自己是不是真正成熟,在心智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不是已经被压缩到了最小的空间,即便是还有一些情绪上波动,有一些行为上的失措,有一些思维上的放纵,但是在关键时刻总能很好的自我调节,自我纠正,以达到平和流畅的结局。那日我们去外地拍照片,一个11岁的小男孩正经八百地对我们说,我很幼稚,不过我很认真的。你看,一个11岁的孩子都知道自己还很幼稚,知道自己在心智的成熟度方面还需要历练,也就是说他对心智的成熟度也有自己的标准了。
“译言网”上总有一些令人感慨,令人获益匪浅的文章,那里有很多闪光的思想。比如上面的这些问题,译言网上面就有这样一段文字才解答:一个人怎样能被称为“真正的成年人”?有20条“真正的成年人”的界定特征:
1、认识到成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并不断努力使自身进步。
2、对嫉妒心和羡慕感有所节制。
3、有倾听他人观点,并做出判断的能力。
4、对日常安排保持耐心和灵活性。
5、你并不总是赢,接受这一事实,从失误中学习,而不是一直抱怨不好的结果。
6、分析问题时,别死咬住负面因素不放,反之,多看看好的方面。
7、可以认清什么是理智的决策、什么是一时冲动。
8、明白任何技巧和天赋都比不过充足的准备。
9、能控制脾气和愤怒。
10、不会忘了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自私。
11、懂得区分需求和欲望。
12、自信,但不自负。
13、自己冷静的解决压力。
14、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为之负责。
15、能克服恐惧。
16、能看到每件事物都有灰色地带,而不是绝对的非黑即白。
17、接受别人指出你的不足,把这作为提升自己的工具。
18、明白什么是个人的不安全感和自尊心。
19、能辨别真爱和一时的迷恋。
20、明白广泛与人交流是进步的关键。
总之,真正成熟的人会在被需要时,做好他必须做的事,在条件允许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有能力分清这两种状况,并依此分配好时间和精力。
记住这些话,并且用这些话来时常鞭策自己,那是大有益的。虽然这样的修养,这样的境界说起来往往容易,也比较能够接受,但是真正要付诸实施,而且还要实行的好,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了,那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完人,一个圣人,一个至高无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