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谁都不争

标签:
音乐兰德杨绛英国文化 |
分类: 悦读 |
这首诗的题目叫《生与死》,是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杨绛翻译的。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Walter Savage Landor 兰德(1775年1月 –1864年9月) ,是英国作家和诗人,最出名的作品是散文《Imaginary Conversation》和诗歌《Rose Aylmer》。在兰德89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创作了大量各种类型的作品,主要可分为四类:散文;抒情诗;政治作品包括寓言讽刺性的名言警句。
杨绛生于1911 7月17日,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丈夫钱钟书是著名文学研究家和作家。
刚刚在网上还与儿子聊这首诗。儿子喜欢英语,成绩也不错,本来上大学报的专业好多是外语系的,可是最终阴差阳错的,上了中文系,后来又转了新闻系,都与英语专业渐行渐远的。不过也好,外语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工具学科,无论如何都是得学好的,现在他有了这样的高起点基础,将来学了其他专业,外语好就成了一种优势了。
扯远了。我把这首诗的原文第一句“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给他,让他试着翻译一下。儿子说其中还真的有不熟悉的单词,不过他很快就翻译好了传给我。我看了一下,与杨绛的译文对照了一下,很明显,儿子的译文比较直白,类似直译。也难怪,这首诗是诗人75岁写的,内里所沉淀的东西自然很深厚也很博大,只有像杨绛这样的大家才能理解,才能用中文很通达雅致地转达那层涵义。何况我没有把全诗都给他,只给了第一句,这就更有点为难他,儿子问,这是在表达什么意思。我也有些迟疑。我们对兰德不了解,对翻译者杨绛也不甚了了,对这首诗的背景也没有概念,我们凭什么去知晓作者的内心感悟,凭什么去发现作者所要抒发的情绪呢?我只能说,大约这是作者在抒发一种练达豁然,超然物外的情绪,一种看破红尘的感慨。儿子说,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我们目前可能还达不到的,我们只能在目前混沌一片的世界里打拼,厮杀得天昏地暗的。
儿子说得有道理,这样的诗多少有些无奈,有些自命清高,有些与世无争的消极因素,这对一位功成名就的大家来说可以做到这样,但是对处在创业起步的阶段,这样的不争态度有可能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不过,有还是觉得儿子可能还没还有完全理解这首诗,我在想,这里的不争不是重点,重点在不屑。不争有两种情况,不能争与争不了,前者是态度,后者是能力。我们或许需要的是不争的态度,是一种不将时间和精力消耗在无谓的争斗中而蹉跎岁月,是独善其身的操节修养。而从能力而言,我们需要的还是丰富的知识,纯属的技巧,需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儿子说,我要好好思考这几话,要消化消化。其实,何止是儿子这样的大学生,人生在世,这是一个永远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