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嗅觉&思想深度

(2010-05-04 16:11:47)
标签:

记者编辑

嗅觉

好记者

博学

社会分工

文化

分类: 电视

新闻嗅觉&思想深度

 

儿子进入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因为有兴趣学点新闻,通过努力,现在基本上可以转到新闻系了。前段时间,我们一直在探讨为什么要转专业,为什么要转到新闻专业。我和他说为什么要当记者,怎么当好记者。我告诉他,一要对周围的发生的所有事情保持浓厚的关注的兴趣,二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前者培养敏锐的新闻嗅觉,后者培养思想深度。

 

当一个好记者当然不仅仅是这两条,不过,这两条就当下来说尤其重要。现在的社会趋向多元化,但是社会分工却是走向精细,相对而言,80后,90后,都更加现实,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展,更加愿意在满足自己兴趣的前提下精于专业,除了自己喜欢的领域和知识,关注的很少,有时甚至连看一眼都很少。这与我们这一代人或者上一代乃至几代人信奉的博学,一专多能,万金油式的理念有着不小的差距,那种什么都知道点,什么都懂得一点的观念在当下好像已经过时。目前所有的大学里普遍重视通识教育,正是这种现状的有力证明。这里还真的存在一个观念的冲突,从理论上说,由博到专比起由专到博要更加顺畅,更加现实,效果可能更加明显。但是,这对记者这个行当来说,到底是哪种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既博又专,而且相对来说,可能博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我们普遍缺乏这样的博学家,杂家,尤其是当下。记者可以有自己专长的报道领域,可以有非常精深的专业知识以便做好报道,但是,更多情况下,他需要面对更多他不擅长的,知识储备还不足的报道领域,这种不擅长不等于一无所知,最起码的基本常识还是应该具备的,这就有了与专业人士对话的基础,不至于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而丧失对话交流的兴趣。同时,正是因为不专业,没有更加精深的专业知识,这对记者通过努力搞清楚需要报道的内容,并把这些内容作为新闻传播给广大的受众,让那些没有基本专业知识的普通人了解情况明白新闻事实是有帮助的,从这个角度说,这是以一个外行的眼光看门道,把门道看清楚并且转达给更多地外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兴趣,就是对未知领域的知识的强烈的饥渴感。

 

独立的思考同样重要。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活一方面越来越进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发达,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简单,专业人士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非专业人士需要做的事情就越来越少,专业人士思考的越来越多,非专业人士思考的也就越来越少。用一句形象的比喻就是聪明人用傻瓜相机。这种现象是社会分工趋向精细趋向合理的必然结果,它带来了人类可以共享科技成果的好处,但是也带来一个可怕的后果,那就是人们独立思考的减弱,别人都为我们想好了,那我们自己还何必劳神再搜索枯肠呢?就好像现在要写一篇论文,你完全不必自己认真地分析研究,基本上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得到结果,我们可以借用(其实是剽窃)别人的观点,来完成本该自己独立完成的思考。这样的情况出现在新闻报道上,同样使得我们的一些记者编辑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方面可能因为上级或者上上级对新闻报道的监管使得我们的记者不敢独立思考,因为有这样那样的规定和范本在,如果记者编辑再加独立的思考势必造成逾越雷池的情况,造成对范本的更改。在目前的体制下,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否则轻者批评教育,重则去职罢官。另外一方面,则是源自记者编辑的思维惰性。思考是需要过程的,为了证明某个结论是需要耗费精力和体力的,有时甚至需要冒风险。如果我们关闭上思考的大门,这一切都可以避免,既省力省事又安全轻松,何乐而不为呢?何况,即便是认真思考,认真追究,能不能完成思考,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还不一定,有时候越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越是艰深,越是需要拨云见日,因而也就需要更加艰辛的努力,需要更加精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当下这个功利化的社会,人们普遍浮躁,独立思考弥足珍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波希米亚风格
后一篇:青年节的联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