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第五天

标签:
冷季救援人员中雪玉树结古镇民本意识杂谈 |
分类: 观察 |
青海玉树7.1级地震遇难人数还在上升,到今天下午3点25分,记者得到的最新数字,这个令人悲痛的数字达到了1706人,失踪256人,共有 12128人受伤,重伤1424人。
涛哥也去灾区了,共和国的领袖们马不停蹄,从外访的途中提前回家料理家务事。这些年,这样的事情还真的不少。百姓安危,百姓生活是第一位的,外访可以下次再去,客人可以下次再叙谈,百姓的事情委实放心不下的。这应该是也是民本意识的强化。从涛哥接受凤凰卫视的专访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涛哥忧国忧民的情怀。救人,灾后重建,安置孩子等,一件件都是当务之急。还有,涛哥在医院抱着受伤孩子的头,安慰孩子的照片也透出浓浓的人文关怀,悲悯情愫。
在众多的消息中,我们关注这条新闻,民政部官员说,他们将不再组织全国性的捐款活动,这从中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一方面说明目前我们国家的公民意识正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在提高,遇上这样的天灾人祸,都会积极地站出来奉献自己的爱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采用各种方式为灾区人民的救灾和重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样的行动已经逐渐由公民自觉自觉自发形成,不需要更多地发动,不需要更多的榜样带头,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深入人心的体现,应该说经历了几次这样的大的灾难,感同身受的人民觉悟了。这比通过募捐累积了多少善款多少救灾物资更加可贵。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大规模的社会募捐活动毕竟有一些社会道德的约束,有一些推动力,对一些生活不甚富裕的人来说,捐助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不捐良心上过不去,面子上也不好看,捐了毕竟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不搞全社会的大规模募捐对这一部分人来说,是好事。我们的社会对各个阶层的人都取更加宽容的态度,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
第三,这样的新闻是不是也透露出这样的趋势,那就是面对巨大的灾难,国家应该承当更加多的救援责任?全社会的动员,更多的是一种道义,而国家机制下的救援行动才是正道,才是可持续的运作模式。我想,如果我们的有关部门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通过法制的渠道,逐渐把这项工作固定下来,做得更加完善,这肯定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今天的好消息不止这一条,今天上午11时10分许,四川矿山救援队在青海玉树结古镇新建路成功救出一名被埋近100个小时的68岁老人达瓦。目前,老人生命体征正常,已被送往医院抢救。在高原艰苦环境中生存的人生命是顽强的,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生命的奇迹就这样发生了。
这也是条好消息,今天上午9时许,台湾红十字组织医疗团搭乘华航CI641航班启程,经香港、北京转机,赴青海西宁协助救援。该医疗团共20人,将带去药品与赈济物资约1000公斤。血浓于水,政治的隔阂阻断不了亲情。此前有消息说因为玉树地区战略地位显耀,境外的救援人员可能被拒绝,现在看来,起码来自台湾的救援团体可以前来,这还是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光芒。
不过,今天也有让我们揪心的消息,这样的消息来自天气。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19日白天至20日夜间,玉树将有小到中雪,最高气温将下降4—6℃。22日白天至23日夜间,玉树震区将有中雪。高原地区本来气象条件就比较恶劣,这里没有明显的四季,只有冷季和热季。眼下,玉树地区还处在一年之中的冷季,气候随时会发生较为糟糕的变化。恶劣的天气包括降雪、路面结冰,还有部分路段瞬间风力较大,这除了对救援的对交通运输造成较大影响之外,对救援人员的人身也会造成麻烦,由于温差大,夜间气温低,很容易造成感冒的疾病,另外灾民的防寒保暖压力也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