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柴静和她的《面对面》

(2009-12-30 11:06:29)
标签:

电视

新闻事件

面对面

主持人

柴静

广西

志愿者

卢安克

文化

分类: 电视

柴静和她的《面对面》 

已经很久没有仔细地看央视《面对面》节目了,坦率地说,自从王志走了之后,确切地说王志专访破灭篮田神话的刘姝葳之后,我们就很少能够提起收看《面对面》的兴趣。本来,探究新闻人物的前身今世,与他们进行激烈地思想交锋,精神碰撞,这应该是一场电光火石暴风骤雨般的洗礼,一场酣畅淋漓的饕餮盛宴。可惜的是,很长时间内,《面对面》沦为鸡肋,人物不够新闻,没有劲爆点不说,即便是对有些看点的人物的专访,也做得如温吞水,节目是完整的,人物却是平面的。看起来很热闹,可是仔细一回味,却没有嚼头。节目的平台是高端的,专访的提问却经常是小儿科的。被专访者是满怀信心而来的,结果却是不能尽兴的,要说的没有说够说透,尽说些不着边际的废话。

 

《面对面》就是这样逐渐被边缘化,逐渐在淡化。不过,昨晚上播出的柴静的那篇专访,却令人眼前一亮。我不知道目前《面对面》全部节目的平均水准如何,就这一期节目来说,堪称难得一见的精品。

 

节目的题目叫《志愿者卢安克》,柴静走进了一位志愿者卢安克的内心世界。41岁的卢安克来自德国,先后辗转在中国的多所大学学习,在不少地方工作,后来他来到广西一个偏远的小学担任教师,十多年来,他真正融入了山乡的生活,与大山的孩子们成了兄弟姐妹,他不收一份钱的教学报酬,不喝酒,不恋爱,不吃肉,不赌博,在物质上远离都市奢华,甘愿清贫,每年靠父母亲寄来的5000元人民币维持基本生活。

 

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思想,充满着故事的人物,柴静的专访却是做得很平静,很淡然。看了节目,觉得柴静的功夫下得很深,她很投入,很深刻,很细腻,也很真诚。在结构上,节目看似随意,实则精巧,层层剥笋,水到渠成。

 

说到柴静主持节目全情投入,这也是她的一贯作风。我们可以把主持人记者编辑的全情投入看作是职业素养,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必须放弃一切杂念,全神贯注。看柴静的节目,我们可以处处发见柴静的投入,感受到柴静距离对象,距离新闻事件本身那么贴近,我们可以说柴静节目的抓地力很强,在节目中,我们感觉到柴静与采访对象,与新闻事件是有机地生长在一起的。我们这样说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见到不少类似的节目,主持人与节目本身是相对游离的,虽然主持人在说新闻本身的事情,表面上看起来结合的很紧密,但是感觉到主持人与新闻事件与采访对象生分的很,隔阂的很,这多少损害了节目的意义,因为观众也会想,这个主持人带给我们的新闻事件,他所反映的人物是本尊吗?事情的真相真得就是这样吗?一旦让观众产生了这样的想法,那么,这个节目受到质疑是必然的。同时,我们不要以为这样的投入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以为我们仅仅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在距离上贴得够近就可以了,全情投入需要职业素养,需要工作热情,需要很好的专业技巧,需要找到与事件、人物啮合的切入点。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柴静在这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当然,光有全情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全情投入必须真诚无邪,我们必须真诚面对。有人说微笑是女主持人征服对手征服观众的有利武器,或许是对这句话印象太深,琢磨太透的缘故,一些主持人甚至错误地加以理解和应用,把微笑职业化了,以至于用的滥了,假了。本来是非常真诚的由衷的笑意,反映在荧屏上,却透出几分虚情假意。在看柴静对卢安克的采访中,我们却依然看到了柴静脸上那种无邪的,纯真的笑靥,柴静没有掩饰,没有为了笑得好看,笑得美丽而刻意讲究角度,时机,嘴角眼角开合的程度,觉得好笑了,自然而然就笑了,微微笑很亲切,咧嘴笑很畅快,会心笑很达人。柴静是真诚的,她喜怒哀乐经常外现的表情有时候真的到了亡顾自己姣好形象的地步,有几次她发自内心的笑牵动了眼角,甚至把她的鱼尾纹暴露无遗。这样的事情或许对其他主持人来说是大忌,可是柴静好像没有在意,依然笑得那么灿烂。

 

细腻。柴静做节目似乎没有大刀阔斧,虎虎生风的闯劲,也不擅长于精于条分缕析的推理演绎,但是在细腻周至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观察细致,见人所不能见,听人所不能听,把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抓入眼中,把别人忽略的细节放大,需要一双火眼金睛,需要降低姿态贴近对象,需要训练有素的嗅觉,需要高度的关注力,需要超前和滞后—把自己观察的范围在时间上尽量地扩大。《面对面专访志愿者卢安克》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来到一对兄妹家采访时,细心的柴静发现有些孤僻的弟弟最后有些不高兴,对他们的采访有些抵触。这是一个很微小的细节,或许弟弟的表情和动作都仅仅是瞬间发生的,同行的助手认为弟弟不可能有那样的情绪,柴静却肯定这一切的存在。第二天,在对卢安克的采访中,柴静在卢安克的嘴里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而且卢安克还告诉她事情的真正原因。原来,一开始柴静说有些冷,所以弟弟就很认真地不断劈柴,往火塘里加柴火,但是后来弟弟慢慢知道了柴静他们要自己劈柴是有目的的,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有事情好做,他们可以拍摄镜头,自己只是作为拍摄的工具;另一方面是因为摄像机拍摄的光线不够,加柴火是为了增加照明度。卢安克说,孩子们很真实,一旦知道你们这样做有另外的目的,他们就不高兴。这方面,卢安克自己就有体会,当孩子们觉得你这样做是有出于某种掩藏着的目的的时候,他们就不会信任你,就会疏远你,就不能接纳你。柴静就从这样一个细节中,挖掘出很多本来有可能被忽略的东西,细节的摄取在这里成为关键。

 

把节目做得深刻理性,通过逻辑缜密的推理,鞭辟入里的分析来展示思辨的力量肯定不是柴静的长处,但是,作为一个知性女子,作为央视《面对面》栏目的主持人,光有感性的认识,光有所见的叙述,光有表象的纪录是远远不够的。在《志愿者卢安克》中,我们见识了柴静作为主持人在深入挖掘主题,在富有韧劲的追问中了解卢安克的精神世界,全面深刻地展示一个来自异国他乡志愿者的丰满立体的形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柴静还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调动了很多手段,包括在场景设计方面,在资料运用方面。在节目,有两个内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柴静说到卢安克的家庭和他在中国的经历,他的双胞胎哥哥在绿色和平组织当志愿者,一个妹妹在非洲纳尼比亚教书。1995年卢安克来中国曾经在几所大学学习,1997年他先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教德文,之后又先后去了桂林阳朔,南京马山等3个学校去教学。2001年来到广西最贫穷的小县城东兰,先是在县城的一所中学教英文,但是因为他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应试教育,学生考不出高分来,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后来他又尝试给一些14岁到18岁的青少年补习文化,传授各种生存技能,后来卢安克意识到这些人因为年龄太大,只能完成任务,但是缺乏创造力,要培养完成任务需要的才能和力量必须从儿童们做起。最后,在2003年他选择了在广西东兰县板烈乡小学义务当老师。介绍这样的一个家庭教育背景,梳理这样的一个创业工作经历,对我们认识卢安克的内心世界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解释一个德国人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广西的偏远贫穷山村小学与孩子们厮混在一起,为什么他会选择那样的生活而且意志坚定。另外一个就是柴静比较详尽地记叙了卢安克与孩子们一起拍摄的电视剧《和平剑》。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个叫荣志的小男孩经过千辛万苦获得了一把和平剑,但是这把剑是双刃剑,可以帮忙人,也可以伤害人,甚至包括自己。卢安克就是这样用行为,用生动的形象来传导一种理念。作为卢安克来说,拍摄《和平剑》首先是一种技术手段,但如果我们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较新奇的教学手段,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能会感到很多时候,那些忙碌的志愿者们是一些非常富有激情,或者是激愤的,或者是怜悯的,或者是敬业的,或者是智慧的,我们大约都会觉得支撑这些志愿者的动力是精神的力量,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志愿者也应该是具有大智慧的人,除了澎湃的热血,他们一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不光用情,不光倾注了满腔热情,也用心,用最有效的最积极的最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来达到最终的目的。从卢安克身上,从他采取的这些独特的方法手段中,我们看到了这一点。柴静也很好地纪录了它。

 

当然,除了上述一些过程的纪录之外,我们还看到了柴静与卢安克之间精彩的对话。《面对面》当然是需要对话交流的,它的绝妙在于两个智者的思想碰撞。有了全情的真诚的投入,有了智慧的钥匙,这样的对话才能迸发出璀璨的火花。这些对话或许没有更多的激越昂扬的气势,但是仔细品味,这主持人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情感沟通、思想交汇的最直接的展现。

 

柴静:昨天我们去他们家的时候,孩子看上去是非常坚强,他说谁都不需要,生病都可以自己去医院,你觉得这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吗?

卢安克:我认为是真实的,但不是全部,他也有另一面,

柴静:你说的另一面是脆弱吗?

卢安克:当然,另一面是脆弱,也是孤单。这里很多的人情感都是不好发挥的。生活不允许。

柴静:他们可能把那部分不好表达的东西给藏起来了。

卢安克:嗯。

……

柴静:2004年那场车祸,一般人也会承受不了。

卢安克:如果承受不了那又怎么样?

柴静:会选择离开。

卢安克:离开了就再没有车祸?

柴静:起码不会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贫穷的地方和可能得不到医生的地方。

卢安克:我反而觉得这次车祸把我的命和这个地方连得更紧了,我跟这个地方发生了事情,就变成了命运吧?变成缘分。

柴静:有人会把这种事情留在人身上的痕迹看得很不好。

卢安克:我觉得这个痕迹就属于我,都是我的一部分,如果我不承认他,就等于不承认我自己。

……

卢安克:我的命和他们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走掉了,我就没有命了。

……

卢安克:如果一个人为了他的家人,那么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他的学生,那么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柴静的《面对面》是感性的,细腻贴近。柴静的《面对面》又是理性的,收放有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