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和晶主持《实话实说》的风格

(2009-09-25 16:09:12)
标签:

电视

和晶

中国女排

赖亚文

娱乐

分类: 电视

评和晶主持《实话实说》的风格 

 

这是写于2002年6月的一篇文章。其时和晶生完孩子后刚刚上班不久。当时觉得养育了宝宝的和晶更加女人,更加感性,也更加知性温柔了,这与她刚接手《实话实说》时有些大大咧咧,说话经不起推敲,现场掌控能力不够相比,明显有了进步。和晶明快敞亮的主持风格,颇具个性的悦耳嗓音,灿烂的笑靥颇具吸引力。说实话,与另外几个临时客串的主持人包括那个大嘴阿忆相比,当时我很看好和晶。于是,我选择了她的一期节目给予点评。这期节目是2001年9月7日晚首播的《阳光总在风雨后》,讲述的是中国女排奥运凯旋的故事,节目比较典型地展现了和晶版《实话实说》的风格。当然,后来的和晶与《实话实说》逐渐被边缘化,逐渐因为落于窠臼之中不能自拔,在选题和形式的把握上游离不定,致使节目越做越干瘪,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现场很热闹,但是没有神,像个浮肿的胖子,看过之后观众再也想不起来都是些什么东西。自然,这是后话。

 

一、内容为王。

 

一期节目的成功首先来自精彩的内容。《阳光总在风雨后》选择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内容。多年来,中国女排始终是国人的心中的一个情结,一个红红的中国结。这个做了二十年的梦,让每一个中国为之心碎,为之泪流满面。和晶做这一期节目,让大家找到了一个情感宣泄的最佳去处。说实话,在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已经多元化,人们早已经习惯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全身心投入,心无旁骛的已经不多。中国女排始终是个例外。不论是五连冠的辉煌,还是汉城奥运会的铩羽而归,国人爱恨交织的情感寄托始终没有改变。2003年有了陈忠和率领女排姑娘们重登世锦赛冠军宝座铺垫,人们重新燃起炽热的希望之火,而雅典奥运会上女排一路走来惊心动魄,让女排最后登顶的一刻有了更强的震撼力。正如和晶说的,“大家已经等久了,在心里想他们想很久了。刚才在进门之前,好多人都在不断地看表看时间,我觉得他们的心情是特别的激动,想终于能够看到我们可爱女排的姑娘们,还有我们尊敬的教练。”这样的一期节目嘉宾有着太多的故事,观众有着太多的期待,积蓄了巨大的情感能量。

 

二、形而上。

 

我们在充分肯定内容重要性的同时,也从不否认手段、形式的积极作用。我们始终认为,一个好的内容加上好的形式,才能够有最佳的效果,偏废哪一方面都会损害另一面。分析《阳光总在风雨后》,起码编导、和晶从下列几个方面是在形式上下了功夫的。

 

1、巧妙地抓住动情点,做好铺垫,逐渐引向高潮,水到渠成。

 

《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动情点非常多,三个大老爷们抱头痛哭,王丽娜美丽的花环,都足以演绎出情感的华彩乐章。但是最精彩的当属女排众姐妹和赖亚文的情感共鸣。作为一位经历了中国女排上升--顶峰--滑坡--最低潮--再回升—再上顶峰的历程,赖亚文品味了太多的酸甜苦辣,在这个过程中,赖亚文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说实话,这个话题不容易做。赖亚文是一个非常内敛矜持的女性,说话不多,面部表情轻易不外露,包括接受记者的采访,总是一副泰山崩于前不改颜色的淡泊若定神情,很有大将风度。这是长期在高度紧张激烈对抗竞争中养成的独特个性,这种精神气质对她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独特作用,协助陈忠和指挥比赛,渡过一个一个难关是必要的,但是对做节目来说,要想发掘她内心深处的东西,展现她动人可爱的另一面却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要抓住这个动情点,首先就必须突破这个难点。编导设计了一个很巧妙的活动,对女排姐妹和赖亚文的情感共鸣作了一个很妥帖的铺垫。和晶让每个女排队员给大姐赖亚文写一句心里话,让我们来看看这段:

 

主持人:34岁的赖亚文被称作是经历了中国女排所有苦难的人,中国女排最低谷的17年,赖亚文都经历过了。在你们决赛拿冠军以后,赖亚文教练哭得特别厉害。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赖亚文从来没有尝过世界冠军的滋味,为了女排的辉煌,她的婚期一推再推,三十好几的赖亚文在队里既是当姐姐又当妈。(这一段的介绍是必要的,因为相对女排的辉煌,相对那些在场上拼搏的队员来说,赖亚文露脸的机会不多,再加上她低调的为人,了解她的人也许不多。正因为赖亚文独特艰难的经历,所以情感尽情的宣泄也在情理之中,我们会觉得特别真实,也为后来姐妹们之间充满深情的交流融合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谈话节目的这一个段落,感情积蓄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平台)

 

 主持人:为什么会说你是又当姐姐又当妈?(这个问题有毛病。可以说赖亚文当姐姐,但是说赖亚文当妈,这就似乎就有点过了。不光是年龄不合适,因为母亲更多的是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更多的是单项的感情灌输而不是双向的交流互动,因而也有可能产生隔阂,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足以形容赖亚文和女排姑娘们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个说法不是来自和晶,但是,和晶至少应该选择是不是合适,当你在转述别人话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特别说明,听的人会觉得你至少不反对这样的说法。)

 

  赖亚文:我没看过这个报道。(正因为主持人问得不太合适,所以赖亚文很难直接回答。赖亚文很聪明,用没有看过报道为由晃过这个问题,既避免了主持人的尴尬,也说明赖亚文的诚实,不失为巧妙的应对方法。)

 

  主持人:你觉得这样形容得准确吗?(可惜主持人没有明白赖亚文的良苦用心,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追着问。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能力是非常要紧的,否则,主持人和嘉宾都会很累。)

 

  赖亚文:其实我觉得我可以当她们的大姐。因为在队里这几年,尤其是这一批队员,2001年到现在这四年以来,确实是怎么说呢,相处地可能感情更深一些,因为这批队员,我觉得有更多的优点。其实她们也帮助我很多,所以这几年我跟她们在一起,也确实是非常开心。(赖亚文没有其它办法,只有正面接招。但是,她头脑很清醒,没有简单说YES,NO,而是非常明确的说明自己与女排姑娘的关系是姐妹,避免了不必要的歧义。谈话节目中彼此关系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一场谈话节目的成功与否,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如何处理各种关系,怎么来定位嘉宾之间、现场观众之间、嘉宾和观众之间、主持人和嘉宾观众之间的关系。试想一下,如果在本次谈话中,赖亚文和女排姑娘之间是母女关系,那内容的走向会完全不同,后面的很多话题,很多活动都不适用了。赖亚文及时明确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定位,对谈话的继续是又好处的。)其实我回来之前好多人问过我,好像就是最后一场,我觉得确实很激动,但是也有一些感动。激动刚才你也说了,这么多年以来,我之所以在女排,也是对排球有一份很深的感情。到现在,我觉得也是圆我自己的一个梦。(如果说前面的几句话还是赖亚文针对主持人的问题不得不作出的解释的话,那么这一段话则完全是她内心的真实想法,所谓的心路历程了。可以说这是支撑赖亚文信念的基础,是女排精神的基础,也是她与女排姑娘姐妹感情的基础,如果没有点明这一点,那么本期节目主题的挖掘开拓就会打了折扣。)

 

主持人:我看这样好了,因为我觉得当面说一个人,大家心里面有的时候都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怎么样。今天我为这些姑娘们准备了纸和笔,你们给亚文每人写一句话,只要能够准确地表达你心里面对她的想法就行了。

 

经过了一路铺垫,和晶终于把思路引导到事先准备好的活动上来了。尽管前面所作的铺垫中,和晶有些不那么得体,甚至有些游离,但是很好地积蓄了能量,嘉宾和观众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所以接下来每个女排姑娘说出对赖亚文大姐饱含深情的心里话就显得水到渠成。读着这些话,仿佛听见了姑娘们的心跳。不论是比较理性的,还是比较感性的,不论写的长的还是短的,都是埋藏在心底的真挚情感,现场的感情气氛逐渐达到了又一个高潮,特别是赵蕊蕊说“姐姐我爱你”,然后哽咽说不下去的情景,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赖亚文姐妹们的深厚情谊。我们想,正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女排才能重现辉煌,正是赖亚文和女排的姑娘们平时有着那么刻骨铭心的情感纽带,赖亚文才得以发挥主教练陈忠和替代不了的作用。和晶让我们看到了女排姑娘平时难以示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再一次切实感受女排重回辉煌顶点的艰辛,让我们再一次与女排姑娘一起分享胜利的欢欣。和晶用她巧妙的手段,带领我们来到感受快乐,分享喜悦的美妙境界。作为一个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善于发现谈话内容中的动情点,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合适的手段,让嘉宾将情感宣泄出来,让观众能够共同感受,共同分享喜怒哀乐。和晶做到了这一点,她无疑是个中高手。我们不赞成无病呻吟似的煽情,但是,也同样反对那种充满压抑的所谓庄严矜持,因为那会让人窒息,那种的节目没有丝毫的活力。

 

2、资料镜头运用画龙点睛。

 

节目中几次运用了电视转播的资料镜头。这些资料包括冠亚军之战最后几个回合的镜头,夺冠后教练和队员欢呼流泪的镜头,发奖时王丽娜和赖亚文将一个花环套在两个人手上的镜头,俄罗斯教练卡尔波利在比赛中咆哮叫喊的镜头,比赛结束后俄罗斯运动员加莫娃泪流满面的镜头等等。这些镜头不但让人大家回顾了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调动起大家的情绪,也很好地起到了结构上的起承转合作用。运用资料镜头做节目,让资料镜头发挥联想、对比、深化的作用也是一种常规的手段。《阳光总在风雨后》在资料镜头的选择运用方面也有精到之处。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卡尔波利和加莫娃镜头的意义。

 

首先,编导选择这两个镜头有着很深刻的寓意。卡尔波利的镜头固然是用来反衬陈忠和的,卡尔波利简直就是凶神恶煞般的咆哮和陈忠和永恒的微笑的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他看成只会发火训人凶狠可怕的老头,那是极不公平的。

 

陈忠和:我觉得卡尔波利有他的风格,因为他的球员也适应他这种风格了。而且包括那天打完比赛之后,所有球员都在车上,卡尔波利在车下,后来不知道谁组织的或是谁提议的,每一个队员下车跟他拥抱,然后请他上车。因为这一次打完他就要退役了,卡尔波利对排球还是有贡献的。他带了五次冠军,已经从事排球30多年,这在排球界主教练,可能现在就他了。

 

由此我们会想到,其实冠军和亚军的区别也就在几个关键的球,要是第四局23比21领先时他们能够顶住压力一鼓作气拿下比赛,那么,阳光就照耀在他们身上了。而对中国女排来说呢,如果输了比赛,只要女排的气势还在,只要打得漂亮,谁能够说她们不是英雄呢。看着加莫娃的眼泪,也许我们该说,这世界本来就不公平,这么优秀的运动员,打得这么出色,却不能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但是,体育比赛又是最公平的,毕竟加莫娃只有一个,尽管她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但是以一人之力毕竟难抵中国队全队六人的齐心协力。

 

其次,我们从这几个镜头中,我们还读到了一种精神。常言道:哀兵必胜。的确,加莫娃的眼泪、卡尔波利的咆哮也许仅仅是比赛中一些难忘的镜头而已,但是,在女排庆功的欢乐时刻,把它挑出来,加以组接,意味深长。我们的女排在沐浴阳光之后更应该思考一下,如何长久地保持这样的状态。而我们每个人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教益:顺境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忘乎所以,那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常常说,资料镜头的运用必须要有推陈出新的功效。没有新的组接,没有新的对比,没有新的诠释,那是最简单、最初级、也是最消极的选用。在《阳光总在风雨后》中,资料镜头的应用可谓锦上添花。

 

3、现场几项活动设计精妙,效果很好,既调动了气氛,又赋予了深刻的涵义。

 

所谓内容为王,不仅是题材重大。事实上,如果一个重大的题材,没有精心选择精彩的细节,没有选取具有震撼力的横断面,没有选取相互勾连的情节,那么,这个优秀的重大的题材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变得支离破碎。在重大的题材选取好的内容,就如同一扇大门里的一扇小门,进对了大门不等于一定能够进对小门,大门对了小门错了的事情经常发生。拿中国女排的题材来说,其内容固然好,但是关键是如何选择精彩的细节。《阳光总在风雨后》很明智地选择了几个细节,很好地阐发了主题。这期节目中让人记忆犹新的细节很多,比如冯坤和周苏红有关手机短消息的内容;得了冠军颁奖时因为少了一个花环所以王丽娜和赖亚文只好将花环套在手上,现场编导巧妙地安排了一个从天而降的花环戴在王丽娜头上;陈忠和、徐利、段永平三个大老爷们抱头痛哭等等。正是在谈话中抓住(或者说挖掘了)这些鲜活的细节,所以整个谈话谈得很深、很投入,嘉宾与主持人、现场观众的交流亲密无间,很流畅,因而现场气氛始终很活跃,现场观众和嘉宾的情绪也很饱满。

 

我们在看一些谈话节目时,经常发现整个节目显得很压抑,一些该有的高潮上不去,一些该有的效果出不来,看着看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如同隔靴搔痒。仔细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除去主持人在现场气氛营造与掌控方面存在一些技巧性的不足之外,大都也是与内容把握不当有关,要么是内容选择不合适,观众根本就没有太大兴趣;要么是细节抓不住,整个内容显得干瘪呆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