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闹市区塌陷: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得专家说

标签:
政绩事故科学决策杂谈 |
分类: 观察 |
有报道:8月8日下午1时20分,位于合肥徽州大道与长江路交叉口处地下人行通道南北向主通道发生坍塌事故。在随后的20分钟内又发生两次小范围的塌方,第一次和第二次塌方间隔仅为6秒。坍塌区面积大约180平方米,下陷3米左右,足有半个篮球场大。事故现场20多块焊接在一起的钢板全部剥离陷入坑内,路面上沥青散落一地。塌陷区自来水管被沉重的钢板压裂,喷出两股水柱。事故发生时有两辆助力车、一辆出租车不幸掉落坑中,一辆灰色尼桑轿车被两旁翘起的钢板卡住。据现场救援人员介绍,事故中共有6名市民落入塌陷区。其中,一男子受伤较重,脚部轻微骨折,经过救治后无生命危险,其余市民均无大碍。据初步认定,对路面动态承载力预估不足,施工操作过于乐观,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这是又一起人为的事故,幸好没有死人,不然那祸就闯大了。不过,仔细看看这条新闻,内中有些问题又不得不引人深思。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叫孙金龙,在这条新闻中主要有两段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段话是事发后孙金龙向有关部门提出的三点要求:一是实事求是查明事故原因,是什么就是什么;二是要以最快速度向媒体通报,说明情况,讲清问题;三是要采取有力措施,继续推进工程建设,确保施工安全。
另一段话记者这样写道:据孙金龙介绍,合肥市大建设的所有项目都经过招投标,彻底打破了潜规则,引入的建筑企业大多是具有特级资质的“国字号”、“铁字号”。而这次闹市区塌陷事故只是一个在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差错,未建成的工程还没有接受使用的考验,绝对不是“豆腐渣工程”。
我们注意到,这段话记者没有用引号,也就是说这段话可能不是他的原话,此处属于“间接引用”。但是,不管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孙书记原话的意思应该不会错,否则就是记者在造假了。那么这段话中最主要的涵义是什么呢?显然,孙书记是想说,这次闹市区塌陷事故只是一个在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差错,未建成的工程还没有接受使用的考验,绝对不是“豆腐渣工程”。
这里,前后两段话很明显有些矛盾。按照前一段话的意思,孙书记要求查明事故原因,也就是说这起事故的原因还没有查清,起码没有确认,或者没有最后查实。既然还没有查实,那么孙书记又怎么能够信誓旦旦地肯定说这个工程绝对不是“豆腐渣工程”?显然,这里孙书记的话有些过于自信,过于主观,过于随意了。我们说,搞工程建设,尤其是各种施工难度比较大的大型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随意。这样的要求对设计施工方提出来的,也是对各级主管部门和各位领导干部提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干部的这方面要求更为重要。一方面,领导干部可能不是设计建设方面的专家,对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可能不足,这是很自然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领导都是内行专家。这就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在决策时尽量避免产生盲目性随意性的要求。另一方面,领导干部有自己的政绩追求,对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经济建设有宏观的目标,这样的要求有时是政治要求,有时与经济建设本身的内在规律是不相符合的,有时是超前,有时是滞后。这样一来,领导干部们会要求按照政治的原则来处理经济问题,来处理科学技术的问题,这些也有可能导致他们在做出决策时做出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是违反常理的举动。
我们这样说,当然不是指责说合肥闹市区塌陷事故一定是个责任事故,这个工程一定是个豆腐渣工程,我们只是说要这个事故责任的最终的科学的认定必须由专家来做出。同样,这个工程到底是不是豆腐渣工程也应该有专家经过科学检验之后来确定。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领导干部因为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和狭隘政绩观念的局限,有可能会导致一些错误的判断。最起码,这个时候像孙金龙书记这样的说法有些过于武断了,听上去底气有些不足,不能让人信服。
这则新闻的最后,记者转达了孙书记的一个希望:任何事件都要用事实说话,希望社会各方不要随便给它贴上“标签”。如果这是孙书记的原话的话,我们以为这倒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观念,因为它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然,这话和前面孙书记说的这个工程绝对不是豆腐渣工程的话也是矛盾的,因为现在的事实还不清楚,结论还下得有些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