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看点之一:钱上的事情

标签:
非诚勿扰电影冯小刚葛优贺岁片娱乐 |
分类: 娱乐 |
很惊叹如今出版界的速度,昨晚刚刚看了冯小刚的贺岁电影《非诚勿扰》,回到家上网,已经赫然可见同名的小说,而且标明这是冯小刚的首部小说,看了几章,愣是没有搞清楚是先有小说还是先有电影,不过感觉小说的味道也寡淡一点,也许是先看电影在回过头来看小说的缘故。有朋友告诉我,这是典型的影视绑架文学,文学促进影视,求得双赢,里面当然有很多操作,我们看不出来,只是觉得都是市场化的运作,都是钱上的事情,想来也无可奈何。能够赚钱谁不赚?能够多赚干吗不乘机多捞点儿?这年头尤其是遇上经济危机,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既然说到钱字上,不妨把《非诚勿扰》的第一点观后感落到它上面。上班后与北京的一个朋友聊起这不电影,我问她观感,她说得有些委婉:还行,不过跟《集结号》不能比。这是喜剧片,成本小,听说比《集结号》的票房还高。这位朋友是新锐作家,看问题历来有数,她的话也很快可以找到注脚,《集结号》的首日票房是1100多万,而《非诚勿扰》则超过1500万,这是很不错的战绩,据说创了冯氏电影票房业绩的新高,自然是可喜的。最新统计,首周上映四天,票房狂收8000万人民币,这注定要创造本年度贺岁档的新纪录。看着影院前人头攒动,看着满满当当的影院,看着激动不已议论纷纷的看客,听着影院内不时响起的会心的微笑,开怀的大笑,意外的暴笑,回味过来意味深长的笑,真的很为贺岁片市场的景气状况高兴。
不过,我对作家朋友说,面对喜人的票房纪录,我却有些心慌,我历来是看好冯小刚的贺岁电影的,可是这一回看完之后却有一种可怕的感觉,出了电影院,里面的情节却回忆不起来,那些所谓的经典的台词居然想不起来,那些经典绝美的画面竟然模糊起来,作家笑我得了老年痴呆,我说一开始我也怀疑,可是后来我一看网上的评论,敢情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人都有些同感,这就让我心存疑虑,不会是看冯小刚电影有此健忘感觉的都得了老年痴呆。如果说我们这样的感觉是对头的,是有来由的,那么至少说明,这票房有时候与电影的水平不一定成正比,或者说不完全成正比。
说到钱的话题,还有一点可以说道,那就是冯氏电影中的植入性广告。今年,冯小刚已经用了很不雅很不客起的语气谈到过这个问题,并且为此向观众道歉。的确,作为冯小刚的贺岁电影,这种植入性广告俨然成了电影中的有机部分,而且越来越多,有的越来越巧妙,也有的就比较直白,在本片中,那个什么什么葡萄酒好像费了一番心思,而那么什么什么电脑就直截了当。我不想说这是无可奈何之举,事实上这样说绝对是一种托词,因为冯氏贺岁片不是赔本的买卖,它完全可以赚钱,而且赚得钵满盆满的,不是没有了那些植入广告电影就拍不下去,就要砸锅卖铁典当家产,一句话冯小刚不是指着这些广告吃饭保本,完全是多赚少赚的问题。所以冯小刚完全没有必要装出一副接受布施穷人的模样,或者装出一副无可奈何又要面子又要里子的假惺惺样子,冯小刚要是理直气壮地直说就是为了多赚钱提高利润,保证电影产品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我们会觉得那样的说法更可爱一点。现在的问题关键在这样的植入性广告有没有更多损害电影本身的艺术效果与娱乐性,也就是说观众有没有讨厌。如果就这个标准而言,在我看来,至少《非诚勿扰》中还没有达到让我们厌恶的程度,我想绝大多数观众好像对此的反应也是比较平和,基本上带着有也无损,没有更好的态度。当然,这还不能说这样的植入广告就是成功的。如果大家都说这不讨厌,然后此风日盛,越刮越猛烈,那么这样的好事就算做到头了。
凡事应该见好就收,不可变本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