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会徽上的汉简书法艺术

标签:
北京奥运会会徽汉简书法艺术民族文化厚重古拙文化 |
分类: 运动 |
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的2008年8月8日只有一个月了,总感觉到本来很有些遥远的事情,一下子就近在咫尺了,那么曾经飘渺的梦境突然变得清晰明朗起来。一个月之后的今天,我们将正式迎来百年奥运的圣火,迎来我们欢乐的节日。在这个时刻,我想写点什么东西纪念一下呢?我凝望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突然有了灵感。
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图案发布时,我对它是有些排斥的,总觉得不够意外,不够大气,不够既传统又现代,甚至觉得它有些呆滞。其实我本来是学过篆刻的,对古文字也常有涉猎,不能算是门外汉,至少我们能够读懂那些曲里拐弯的文字,也许正是因为我练习过一段时间的篆刻,所以对这个舞动的北京的“京”如此造型有些腹诽,在我印象中,奥运会的会徽应该是既能够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的菁华,展示灵魂,又必须符合时代的精神,赋予现代化的灵动与气势。我希望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应该是传统文化作里子,做骨架,做支撑用的精神力量,而辉煌灿烂的现代化造型应该是它的外形,它的躯壳,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应该可以利用这样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具有全人类共有的视觉通感来传递中华民族的追求和梦想。在我看来,这样的设计才是最高境界。以此观之,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显然只能简单追溯精神,够传统,够中华,够古拙,但是不够现代化,不够国际化,不够灿烂炫美。
应该说这是我的错觉,随着时间流逝,对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印象逐渐在改变,好感与日俱增,或者说我越来越明白,越来越能够读懂这方中国印的丰富的内涵,只有民族的,才是全世界的,只有吸收了展示了民族菁华,才能征服世界,其实,全人类都能够理解的只有精神,文化的最高境界其实本来就是一种通感。今天我们来看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感觉已经完全不同。当然细细品味,慢慢端详,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印下面的那一行“BEIJING2008”的文字。据说这是采用汉简的字体书写的,特别古朴,和中国印的风格特别吻合。
汉简就是中国两汉时代遗留下来的简牍。1906年,匈牙利人M.A.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县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了少量汉简。次年,他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一些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700多枚汉简。这是近代初次发现的汉简。此后陆续有新的汉简出土,至今共发现4万余枚。从西汉简上可看到汉字字体从古隶逐渐演变以及草书形成的过程,从东汉中后期简上又可以看到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变的情况,所以汉简也是研究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汉简文字的书法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它的基本风格可以用率意、质朴、粗犷、健雄八字予以概括。这种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军事使命与生存环境诸因素而形成的。汉简的一大部分是边塞汉简,大都书写在木简上,内容多为上级发往下级的诏书和公文,其草拟者、誊写者也大多是戍边或者是邮驿中的下级吏卒,所用的书体如古隶、八分、隶草、章草等是基于军事形势的需要,从实用出发,为了书写简便而创造出来的。他们“省易”篆书、古隶而创造了隶书,由隶而草。这些人在思想上多创新进取,少墨守成规,故其书风必然是率意洒脱,自然流畅,简古质朴,而少精雕细刻,描头画角的庙堂习气。在书法风格上,因为这些书写者常年生活在烽火连天的边陲要塞,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大漠荒原的恶劣环境锻炼了人们的勇敢无畏和开拓进取精神,熔铸了人的雄强豪放性格,故而逐渐形成了粗犷、雄健书风,绝少矫揉造作,柔弱纤细。从用笔的角度说,简牍的隶书、草书的用笔方圆结合、诸锋交替,既使用方笔,也用圆笔,两者巧妙地结合,相互为用。既用中锋,也用侧锋与逆锋,诸锋交替使用,各显其长。书风时而率意洒脱,自然流畅;时而粗犷泼辣,野趣横生;时而雄健豪放、浑厚苍劲,形成百态千姿,各显其妙的生动格局。
汉简书法艺术的这些特点很好地展现在了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上。应该说作为汉字书法艺术,书写数字是最难的,阿拉伯数字本来就不是汉字,画圆圈更不是汉字书法所长,而且其中还有汉语拼音,这更给汉字书写带来了难度,如果采用美术字来设计,可以设计得很巧妙,很华丽,但是那样的风格效果显然与上面的中国印不相协调,这也就成了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的瓶颈问题。据说设计者当初曾经设想过用小朋友的书法,希望用孩子稚拙的笔触来展示一种向上的成长的意境,但是实际效果未能如愿。现在看来,只有汉简书法博大古朴精深雄浑的特点能够与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伟大和崇高的梦想追求相匹配,而且与中国印的风格一脉相承,浑然一体,实为不可多得的精妙创意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