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立春》蒋雯丽顾长卫丑陋的女人糟蹋奉献艺术娱乐 |
分类: 娱乐 |
昨天晚上,看了《立春》。本来对顾长卫蒋雯丽夫妇的这个作品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因为我印象中这一类带着强烈纪实性质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那里已经打上了句号,以后的人不管是谁,很难超越它。不论是《卡拉是条狗》、《三峡人家》还是别的,在艺术上,表演上,在看问题的视角上,在历史的厚重感上,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后来的作品要么就是功力不到有些肤浅,要么有些跑偏失去了准头。所以在看到《立春》的介绍时,对顾长卫的功力是有怀疑的,对蒋雯丽的演技有信心,但是老实说没底。因为这个题材的边缘化很严重,这样的人物和事迹距离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很模糊的,很遥远的,把握起来很困难。
待到真正看了《立春》还是有些意外的。一个最大的意外就是蒋雯丽的丑陋的形象设计,我想象过一个美女为了心爱的艺术甘于奉献糟蹋自己的形象,但是很难想象会糟蹋到什么程度。在这一点上蒋雯丽走得很远,她居然可以把自己糟蹋成那个样子,甚至到了猥琐恶心的地步。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丑陋的蒋雯丽,黄板的龅牙,满脸的疙瘩和斑点,浑身的赘肉,一口土得吊渣的方言,怪里怪气的神情。本来这是一个需要勇气,也需要鼓励的行为,但是在我看来有些过分了,也就失去了艺术创造的本意。艺术塑造是需要灵感的,需要高尚的创意的。它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变丑陋了,然后让人怀想原先的本来的美好。蒋雯丽牺牲了自己的形象,把一样本来很美好的东西给毁了,毁的很彻底,毁的很伤心,毁的很龌龊,甚至很卑贱,人们却再也想不起来原先美好的模样,甚至失去了对美好的向往和渴望。
1885年罗丹塑造的那个“丑得如此精美”的老妓女雕塑应该是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审美原则,丑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而美是凝练,一种思想观念,罗丹寄寓那个形容枯槁,相貌丑陋的老妓女以深刻的社会内涵,一个原本纯美丰盈的妓女被男人摧残,被社会制度摧残,被她自己的摧残变成了如此丑陋模样,这是社会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这个老妓女本身是丑的,但是这样的思想内涵却很美丽,老妓女本身是干瘪的,但是我们看到的艺术形象后所联想到的主题思想却是异常丰满。这就是艺术创造的魅力所在,那种美与丑和谐统一的转换展现了巨大的视觉和精神的冲击力量。
蒋雯丽的王彩玲本来想起到这样的效果,事实上导演和演员没有如愿。丑的的确是丑了,但是美的却没有立的起来。导演和蒋雯丽之所以会设计这样的造型,大约是想拉大丑陋的外表与清亮嗓音和高超演唱技巧之间的反差,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但是,事实上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们并没有得到这样的效果。我想,本来应该是这样的:王彩玲虽然有着如此不堪的外貌但是却有着天使般的金嗓子和娴熟的歌唱技巧,而且对歌唱艺术有着不懈的追求,但是命运对她却不公平,她孜孜以求想千方百计调到北京的专业剧团,但是却屡屡碰壁,不但进京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还被人无情的利用,在爱情上也是失败得一塌糊涂,她爱的人不爱她,她不爱的人却是死死纠缠。影片虽然有对王彩玲悲剧根源的展现,但是似乎不那么鲜明。影片还用了黄四宝和胡金泉来作为陪衬,但是,用来反衬的人物却远远超过了王彩玲,王彩玲的形象反倒有些模糊不清,仿佛失焦一般。看了之后我们本来应该对她对艺术的坚忍不拔的执著顽强精神给予一定的同情,当时事实上却没有,反而觉得这是她个人孤僻性格所至,是个个性悲剧,是个不合时宜的背时之人。这样的观感也许和导演编剧的初衷是不相符合的。
从这个角度说,蒋雯丽自己的知性女子形象,算是白白糟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