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端午节屈原文化精神遗落杂谈 |
分类: 观察 |
解开一道道的束缚,剥掉一层层的绿衣,闻嗅箬叶清芳,回味唇齿留香。这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动作,这是一次很惬意的美食享受。粽子,也许是寄寓生活情调,品尝文化积淀的最佳食品。在追忆悠远历史的端午节,这个民俗意味尤其浓郁。
本来我们都在想,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日,仅仅是一个纪念屈原不屈灵魂的仪式,那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如果我们再加载一些新的程序和内涵,最多也不过是什么诗人节之类的人文情怀。在现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很紧凑,很密实,很简约,很呆板了,我们太功利了,我们太浮躁了。也许是工作紧张的压力使然,也许是生活艰辛磨蚀了我们的笑容。所以我们已经不太注意用诗情画意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不太在意用意境想象来升级自己的思维,我们已经不太在意屈原,不太在意诗歌一类关注灵魂修为的艺术。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真得感谢祖先,是他们留下的遗产,让我们还能够不时记忆起那些美好的精神生活。在蝇营狗苟的生活中,我们内心还有屈原,还有一些值得祭奠和怀念的东西。
说到屈原,我们心中总是满怀感慨。在大学的古代文学欣赏课上,对屈原,对《离骚》总是存有敬畏,屈原的文人气节曾经令我们肃然,甚至在想,有朝一日,如果我们也走上了与屈原一样的境遇,我们能够像屈原那样决绝吗?能够像他那样坚持圆满自己的名节吗?那时候幼稚,会觉得要是自己登堂入室,也会高扬起自己不屈的头颅,也会慷慨赴义。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们发现,这样的抉择其实很难,尤其是在充满着诱惑到处是陷阱,飘逸着拜金气息的今天,要抗御,要挣扎,要特立独行,要像屈原那样不屈不饶,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因为如果我们心一软,我们就会生出许多的借口,编造出许多的理由来安慰自己,说明自己,为自己辩解,在自己心里绞杀的过程中找到平衡点,想挽回一点颜面。
小时候,就在我知道屈原故事的那个时候起,我们对端午节,对绿叶包裹的粽子充满了向往和想象。但是我一直不喜欢吃粽子,这倒不完全是口味问题,这些粽子都是汨罗江边爱戴屈原的人扔到江内喂鱼的,他们怕那些不懂事的鱼吃了投江的三闾大夫屈原。那时候我还小,我想如果我们不吃粽子,可以拿剩下的那些粽子再投进汨罗江,可以换回我们心目中的诗人,一个圣洁的大文豪,一个值得尊崇的先人。
现在,我们大约不太会拿这些事情说事了,总觉得要是再拿这个作为不吃粽子的理由就有些孩子气,有些太文气气质,甚至有些迂腐了。但是,端午节让我们的心又紧了一次,我们又被心底里埋藏很久很深的东西触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