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岩松为什么不去地震现场?

(2008-05-28 10:29:31)
标签:

汶川

地震

白岩松

现场

浮躁

新闻事件

真相

真诚

央视

杂谈

分类: 观察

白岩松为什么不去地震现场?

 

前几日,写了一篇关于希望白岩松应该到四川汶川地震现场,到新闻事件的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感受现场的气氛,接接新闻“地气”的文章。文章有些长,但是,回想起来里面的一些观点还是有些粗糙,有些肤浅,自己想要表达的全部意思并未完整地写下来。随着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逐渐转向灾后安置和灾后重建阶段,央视滚动直播报道不断延伸和不断深入,看着白岩松继续没日没夜辛辛苦苦坚守直播台,看着他就像一个忙碌的电话班接线员,难以施展才华,作为一个喜欢他,对他寄予厚望的观众来说,心里的确有些着急,我就在想,为什么白岩松就不能将直播话筒交给其他人,哪怕是换换班,也该轮到他上前线,冲锋陷阵了。

 

我这样说,肯定有人误会,说我在指责白岩松有些孬种,不敢面对灾情、危险和死亡,也有些人可能会以为我指责白岩松耍大牌,霸着央视直播室,自以为是少了白岩松央视的直播报道就少了很重要的一环,缺了很重要的内容。还有人直接在我的文章后面批注,说也不能怪白岩松,也许这本来就是央视领导的安排。

 

我理解大家的说法,仔细看看我的文章里面也的确有些词对白岩松来说是不公允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本来的意思并不是想指责白岩松的品格和职业操守,我相信白岩松不畏艰险也不怕难,也不是耍什么大牌,他还知道好歹,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离开了央视舞台也许他什么都不是的道理,我其实只是就新闻报道,现场直播中一些新闻传播学的一般规律作一些分析,很多情况是对事不对人的。

 

我把我想说的问题归结成为两个:为什么要去现场?白岩松为什么不去现场?

 

关于第一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这应该是新闻传播学的ABC。新闻传播学有一个很经典的说法,新闻记者要有“在”现场的感觉。每当有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的记者要了解新闻事件大致可以有两种方式,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掌握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方式应该是这样:新闻发生后记者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亲历现场,感受现场的氛围,了解最原始的,最真切的第一手的信息。间接的了解那就是依靠别人的转述。很显然,这样得到的信息是经过别人过滤的,这样的信息上已经加载了别人的观点,我们相信或者说别人也会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尽可能地保证新闻事件的完整性真实性,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扭曲因素,但是事实上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的损耗:增加或者减少了很多必要的信息。面对着新闻事件的纷纷扰扰,真真假假,怎么样拨开迷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成为新闻记者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工作完成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最后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所产生的影响。在这里,新闻记者与现场的关系至关重要,可以说“在”与“不在”完全不一样,距离远近和掌握事件真相的程度成正比例关系,距离事件发生的原点越近,了解事情真相的可能性越大。新闻摄影有一句名言:要是你拍不到好的新闻照片,那是因为你靠新闻事件还不够近。我想,新闻采访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是你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或者了解的不深不透,那是因为你距离新闻事件太远。因为距离太过遥远,你感受不到现场的气息,接不到那里的“地气”,因此你有可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有可能被蒙蔽,你有可能被别人左右,而如果你要矫正,你很可能拿不出过硬的理由,你没有话语权。

 

央视在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是打了大胜仗的,地震就是新闻集结令,央视在极短的时间内在汶川集中了许许多多敬业勇敢的记者。白岩松得到地震消息据说是在云南,作为一个新闻主播本来他应该直接飞到四川直奔汶川,因为那里很可能是中国甚至世界本年度最大新闻的策源地,白岩松应该毫不迟疑义无反顾地扑向那里,扑向新闻原点。可惜白岩松没有,他回到台里,很从容很镇定地坐上了直播台,他很自然地当起了信息的二传手,他很甘心(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地喝着别人喝剩下的茶水,咀嚼别人咀嚼过的残羹冷炙,他在演播室和那些专家们一起只能被动地接收来自前方的消息,只能对前方的信息做一点补充解释,而且这样的解释和补充经常被打断,因为前方不断有新的信息进来,白岩松就是这样忙忙碌碌地做着接线员工作。他没有多少自己的思想,本来白岩松应该是以富有思想富有哲理而著称的,可惜坐在演播室里他只能很肤浅,很幼稚,很无奈地听着别人阐述自己的思想,不是白岩松不想有思想,实在是没有到现场,他不能凭空产生思想。观点来自事实,没有事实就不可能有观点,要是没有事实硬要产生观点,那么只能有两种可能,要么这个人是先知先觉,要么这个人在胡编乱造,很显然,白岩松都不具备这两种条件,前者白岩松没有那个特异功能,后者白岩松不屑也不愿意而且还不敢,所以这个时候很明显不是白岩松时间,只能是别人的时间。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白岩松为什么不去现场,为什么在后方的演播室坐得那么安稳,那么妥帖,那么有滋有味。大地震都过去十几天了,白岩松还挺执著地坚守演播室。我们曾经很喜欢白岩松,因为他沉着冷静,有思想性有判断力,但是,随着坐演播室时间越来越长,他的锐气和思想在逐渐地钝化,在迟暮。我们听到空话套话,激扬的甚至声嘶力竭的口号多了,真诚的流畅的潇洒的神情少了;我们看到他有些冷漠的,有些别扭的笑意多了,很有针对性,力度适当,语调得体的点评少了;举轻若重的空泛浮躁架势多了,举重若轻的稳重感城府感少了。

 

我们不要说国际上著名的新闻主播们,像华莱士,像丹拉瑟,像克朗凯特,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我们都能看到他们穿梭忙碌的身影,能够听到嘈杂现场声掩盖不住的他们独特的声音。即便是在中国那很简陋的新闻史上,前辈们踏进新闻现场的脚步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邵飘萍,范长江,穆青等,范长江的战地报道哪一篇不带着硝烟的气息?穆青的报道则是盘腿坐在农民朋友的炕头唠嗑唠出来的,哪里有靠在演播室电话连线就能够抓出来的鲜活的活鱼呢?就连白岩松的同事李小萌,董倩,张泉灵,柴静们,因为深入一线,因为踏踏实实地踩到了地震灾区的土地,因为实实在在地来到了经历了无尽苦难的灾民们身边,因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救援勇士们的英勇顽强,所以那种报道很真切,很细腻,很有层次感,很鲜活,因而也就很有震撼力。

 

不要说央视演播室少不了白岩松,不要说央视就是这样安排的他必须服从组织,不要说更多辩解性的话语,只要意识到现场的重要性,总会克服困难,奔赴前线的。而且我也相信,只要白岩松能够上前线深入新闻事件的第一线采访,以他锐利的眼光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一定能够带回来更多鲜活的独家的独立思考的现场新闻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