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奥运体育解说体育评论宋世雄与时俱进落伍体育 |
昨天,央视公布的北京奥运会比赛解说团队的大名单,27位央视现役及退役名嘴,6位地方优秀解说播音员,16位世界冠军及权威顾问,组成了这份近50人的大名单。据孙正平介绍,这近50人从现在开始到奥运会结束,都将深入到第一线。名单上包括了如乒乓球世界冠军杨影、游泳奥运冠军钱红、击剑队的常青藤叶冲等世界冠军,也有像宋世雄那样宝刀未老的;还有在各自的项目领域聚集了极高人气的央视及地方名嘴、专家顾问们,如段暄、金宝成、张卫平等。
2、全能型。当时的体育播音员几乎全是多功能全频道的,文武全才,昆乱不挡,客观上是因为当时体育播音员太少,不可能进行较细的专业化分工,只能一人多职。象宋世雄,他一个人几乎可以包揽所有体育比赛的解说,不论是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还是田径,游泳,武术,体操,无所不能。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体育节目创办初期,在体育节目主持人队伍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是正常的,但是这样做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熟稔所有项目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任何一个主持人要想成为通晓所有体育比赛的全才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人的智力和知识储备容量决不可能大到足以支持他掌握所有项目的基本知识,相关背景,规则,技战术原理及其应用,比赛队伍的成绩等等情况,特别是技战术原理和应用,内容就非常复杂,变化多端。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如果样样都要干,那么他只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或者只是把比赛的过程简单地报告给观众。
3、视觉化。在广播普及的时代,电视还是奢侈品,属于高档享受,受众为了得到体育比赛的信息,大部分人都只能依赖广播电台的解说,他们看不到现场效果,凭借解说加上自己的经验想象将比赛视觉化,将一个个动作场景演化出来,呈现出来。这里口语的解说成为非常重要的媒介,把比赛的过程告诉大家,包括细节,比赛成绩,胜负关系,技战术运用,运动员神情,观众反应,裁判员判罚等等通过解说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这样的解说有个最致命的缺陷,体育解说永远也跟不上体育比赛的节奏,说时迟那时快,往往还没来得及解说完,运动员的动作却早已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只能抓一头,把比赛情况说清楚是最为关键的,至于评头论足,那只能留待比赛间隙或比赛结束。久而久之,变成了只说不评,或者是多说少评。
可以说,视觉化是广播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势所在。但是,到了电视时代,广播节目播音员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以后,视觉化的解说变成了一种累赘,一种羁绊。象宋世雄,从1960年开始就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记者,直到1984年调到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二十四年的广播播音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电视普及的时代,再也用不着告诉受众那个比赛是怎么样的,因为他们已经看得非常清楚,百闻不如一见。受众想要知道的是“比赛为什么会这样”,“比赛双方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再也不是被动地看比赛,他们需要参与,需要交流。那种原始的你说我听再也不能满足他们体现自我主体意识的愿望,因为那样太被动,太死板,太单向了,他们不欢迎。一方面,他们要发泄对比赛的强烈感受,他们的情绪会随着比赛的节奏起起落落。打个比方,如果主持人只是解说过程,那么解说就象站在大门口的礼仪小姐一样,尽管小姐笑容可掬,但是她把你带进门就再也不管了,这会使人觉得非常乏味,而如果主持人是在点评比赛,那他就象一个高明的航海引航员一样,把观众引领到一个可以想象发挥的境界,同喜同悲,一旦返航,顿时觉得酣畅淋漓。礼仪小姐与引航员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另一方面,观众渴望与有思想的人对话,他们希望自己的观点在专家那里得到验证。可以说如今大部分观众看比赛听评论的过程就是这样一种交流对话和寻求肯定的过程。对这一部分受众来说,看比赛最大的乐趣不在结果谁输谁赢,而在于他与主持人英雄所见略同。有时候,观众需要专家来指点迷津。就绝大部分观众来说,自负自信是与生俱来的,不管他有没有专业的运动技能,实际的评判水平如何,对他们来说自己的排兵布阵永远是最高明的,所以他们对比赛的双方指手画脚是天经地义,理直气壮的。但是事实上观众很可能眼高手低,不可能全部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专家的点拨教诲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观众的水平才有可能提高。从体育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主持人引导观众看懂比赛,看好比赛,也是职责所在。在这方面,宋世雄老师这一类解说员显然很难承担起这样的任务。
对现代体育比赛而言,体育比赛的解说员应该向评论员发展,一个合格的体育比赛节目主持人更应该像一个体育评论员。我对现代体育比赛的解说评论提出了一个要求和标准。首先,他必须对体育事业倾注满腔热情,热爱事业是做好工作最大的动力。其次,必须有非常专业的体育比赛知识,懂行。旧语说“一招鲜吃遍天”。对一个体育节目主持人来说,面临激烈的竞争,面临高标准的观众要求,没有自己的强项,没有“一专”是万万不行的。第三,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评论员贵在有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尽取中庸之道,四平八稳。第四,要能够非常冷静客观。既要对体育事业倾注满腔热情,非常投入,又不能头脑发热,意气用事,要有在纷繁复杂群情激奋的局势面前处惊不乱,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功夫。在大型的国际比赛中,这一种心理特质最为重要,也最为难得。第五,在技术层面上,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必须伶牙俐齿。语速不要求太快,是因为我们再也用不着拿嘴皮子和瞬息万变的比赛过程比速度。但是体育比赛的起伏落差很大,某些关键的时刻该快还得快起来,否则就会影响比赛本身固有的节奏,影响收视效果。
如果上述标准成立的话,那么宋世雄老师承担北京奥运比赛解说就很不合适。宋老师当然不会缺乏热情,热情是基础,但是光有热情显然不够。宋老师也不乏专业的体育知识,但是他的知识结构怕是有些落伍了,宋老师历来不是以观点鲜明著称,只注重过程不注重导致过程的原因也是宋老师解说历来的弊端。宋老师离开了一线很久了,不做老大已经很久了,很难保证他还能够追踪体育比赛的最新动态,如果光是吃老本那就难保不倒观众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