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余秋雨青歌赛评委素质文过饰非面子娱乐 |
分类: 娱乐 |
昨天,余秋雨老师携那位在央视主持人大赛上因为长相难看最后被刷掉但是充满智慧最后依然背靠央视这棵大树崛起的陈斌做客新浪,主要话题当然是青歌赛。看了余老师的谈话,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首先,余老师说,央视青歌赛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试其实不是考察选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临场应变的能力,是考面子,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强加于人。按照常理来说,或者在一般人看来,所谓的文化素质考试总是检验选手的知识量,看看他们的肚子里到底有没有货,有多少货。这一点不论是设立这一个考察环节的初衷还是选手准备应付考试的心态,还有观众的期待大约都沿着这样的思路走的。总是说我们的一些搞文艺的年轻人底蕴不够,比较浮躁,那么通过考试可以看出到出这样的观点到底有没有真凭实据。同时通过这样的考试已经专家的点评可以辅导普及相关的知识,让更多的人能够学到一些新知识,这也算是发挥了电视节目的教化作用。但是,余老师现在否定了这样的初衷,说这样的考试与知识无关,而是考察选手化解难题应对尴尬的机敏反应,这真有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难道央视花了那么大的精力,那么多评委齐刷刷地端坐在那里,选手们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为了赢得一个这样的脸面?我们需要考察的就是选手这样的水平和能力?如果真的就是为了考选手的面子,那么余老师的点评也应该教导选手怎么样保全自己的面子,怎么样处惊不乱避免尴尬保持风度,而不用大谈什么莎士比亚高更梵高。或者青歌赛干脆不再选择那些文史哲方面的考题,改用国际选美中常用的旨在考察美女们脑子是不是活络的那些无聊而有趣的题目岂不更省事更有效果?。再说,即便是这样的题目能够显示选手敏捷的思维和端庄大方得体的举止,那又怎么样呢?你是在选拔优秀歌唱家还是外交家社交活动家呢?
余老师说观众不是看你能不能答上来,而是看你在回答不了的时候如何自救,这话有些绝对,我就是看选手到底能不能答上来,我对那些回答不上来却想用点什么小聪明加以掩饰是很反感的。相反,要是回答上来了,即便是在举止上有些不那么从容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考试以能不能随机应变作为评判的标准那么无形中也在鼓励选手可以投机取巧,这大约不是大赛设立文化素质考试的目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余老师这样解释,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开脱呢?你不要看我点评的到底合适不合适,有没有知识性错误,而是要看我的反应是不是快,能不能圆转回来。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蒙混过关那就算是成功的。我想这样的想法显然有些荒谬。
其次,余老师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口误辩解,说网友们说的口误连连是谣言,他一直没有承认自己在点评时有过知识性的硬伤,反而说网友观众说他口误不准确。他认为所谓的口误乃是本来知道因为情急或者一时讷言产生错误,他举例说所谓口误就是说本来这里该称华新小区,他错成了新华小区,这才叫口误。余老师言下之意就是他从来过没有这样的口误。看来余秋雨老师真的垂垂老矣,他难道不知道网友们这么说是非常委婉非常客气地给余老师留住了面子?其实大家都清楚这就是错误就是常识性不该有的错误,不论是对大学教授还是小学生来说都是错误,不过既然是江湖上成名已久的大学问家出了这样低级的错误有失面子,只好说得婉转一点称其为口误,说一个武林高手出现了一个低级错误我们就说这是一时失手,俗话也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真是善良纯朴的网友们笔下留情而已,不料余老师倒过来指责网友们没有见识乱用词,这就显得余老师有些不识好歹了。
余老师是一个大学问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也不能作为他可以文过饰非的理由,相反,作为一个高尚的大家,更应该有从善如流,坦荡荡的君子之风,纠正一些错误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会更显高洁大度。有些事情不要解释更好,比如他的《秋雨时分》到底是好是不好,是因为什么停播其实早有公论,余老师完全不必要多做解释。对他和《百家讲坛》的关系也不必要讲得那么高雅,于丹讲论语不见得比余秋雨讲莎士比亚低俗多少,《秋雨时分》也未必见得比易中天“品三国”更有文化。至于20年前辞去大学校长职务的举动也不能作为他学术水平以及人品魅力的见证,我的意思倒不是贬低余老师的人格,而是想说20年前的大学校长未必就一定能够当好今天的青歌赛评委,这几乎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