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政府机构大部制宏观管理杂谈 |
分类: 观察 |
前几日我对人大会议公布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做了一点评述,系统的管理员给删除了,虽然管理员没有说明删除的理由,但是我估计总有其必要的理由,再说即便是没有理由要删去也没有办法,因为没有管理权限在手,说话者就显得非常被动。我试着平心静气地再浏览了一遍那篇文章,我发现的确有一些不那么妥当的言辞,但是我觉得我基本观点还是客观的,我只是发表了一些看法而已。我想希望也好失望也好,雷大雨小也好,那都是文责自负的一家之言,本来不必那么苛责的。
这次大部制的改革本来旨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只有在政府运作的机制和理念上完全摒弃原先的大政府小服务的痼疾,才有可能向前迈进一大步,有实质性的提升。比如原来呼之欲出的能源部整合国家宏观管理能源的职能,而将实际操作的功能分散到具体的实体公司,这本来是避免政府直接干预公司化运作,保持宏观管理的最好方式,但是,就是因为各种能源的公司化运作涉及具体的经济利益,也有一些机构和部门应该没有完全将政府管理职能和经营管理功能剥离,因而组建新的大能源部的规划难以落实。能源关乎国家命脉,当然要慎重,但是正因为需要郑重其事,更应该在这方面有实质性的,强有力的整合力度,具体经营业务管理越多,必然导致宏观管理能力的削弱,这其实是我们国家在能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隐忧。今年冬季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国家宏观管理能力薄弱,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牵扯有很大关系,巨大损失应该警醒我们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否则永远也改变不了政府到处灭火的窘况。还有大农业部问题,本来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的大部分职能也完全可以整合成新的综合性的大部,可是就是因为涉及到具体的部门利益,涉及到官员的去留问题没有了下文。
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已经进行了五轮,1998年甚至到了破釜沉舟的决战时期,有“拆庙赶和尚”的决绝。但是机构改革挥起的铁拳遭遇中国人特有的绵里藏针的太极,最后有的执行不下去,有的改了之后再恢复,有的不了了之,几轮满怀雄心壮志的改革尽管都有不小的进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距离改革的初衷都相去甚远。
我们对本届人大实行的机构改革是抱着极大期待的,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权分立,三个层面的工作相互制衡的理念已经被明确地提出了出来,大部制的旗帜是挂出去了。这无疑是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非常理解说中国的事情过于复杂,牵涉到庞大官员队伍的管理更需要慎之又慎。但是机构改革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既然是改革就不可能不牵涉到个人利益的调整,我们的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龙多不下雨的现状是存在的,有的地方和部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不在这一点上争取有所突破,改革就很难深化。这既是最难点恐怕也是最后的堡垒,这一层纸不去捅永远都破不了。
这就让人联想起刚刚有企业破产职工下岗这一做法的时候,遇到的阻力也是空前的,那些一夜之间失去了安身立命依靠的职工仿佛被抽掉了主心骨,集体上访的,寻衅滋事的,寻死觅活的什么花样都有。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各种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社会保障机制也越来越完善,最重要的是人们思想观念在更新转变,人们承受改革起初的阵痛之后开始平静地接受这样的现实,采取理智的方式对待并寻找自己今后要走的路子,从头再来。现在当然不能说这个问题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但是至少可以说开始沿着正常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发展。我想企业的改革职工队伍的管理和政府机构改革和公务员队伍官员们的管理有区别也有相类似的地方,随着观念的提升,我们的公务员和官员们也会逐渐地适应这样的改革的。但是总要迈出那一步,不管那一步大小。尽管迈开那一步有巨大的危险,当时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冒这个险,值,很值,非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