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观察 |
英雄走了,撇下了娇小的妻子和三岁稚女,撇下了患病的双亲,带着他对国防事业的爱,带着战友们深深的眷恋,更带着第二故乡460万人民的怀念,化为一缕轻烟走了。逝者长已矣,愿孟祥斌的英灵安息。
我们的事业还需要继续。从11月30日开始,人们感悟英雄事迹,接受一种崇高思想境界洗礼,几天来整个城市都沉浸在对英雄的缅怀之中,相信每个市民都在思想着。
人们为英雄舍己救人的壮举感动,真的希望这样英雄能够奇迹般的生还,但是那么年轻,那么英俊的军人却是永远地离去了,于是人们还是被那么一种浓浓的思念和怀想包围着。人们或许在思考,假如自己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我们将会怎样的行动?我的一个朋友就曾经很负责任地想了一会儿,然后认真地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假如有几个人一起参加施救,我一定会积极参与的。假如现场只有我一个人,我不一定会跳下去,他说我没有把握能够救上她来,也没有把握保证自己的安全。接着,他小声谨慎略带伤感地说,我知道这是我们普通人和英雄的差距。
假如我们把时光机器倒转到11月30日中午时分,倒转到孟祥斌带着幸福的妻子和天真地女儿行走在城南桥上,倒转到那位轻生女子跳江的那一刻,倒转到孟祥斌不顾妻子和其他围观市民劝阻脱下外衣和鞋子准备跳水救人的那一刻,假如在这一刻,我们能够拦住孟祥斌问他“你有把握把那个女子救上来吗?”“你有把握保证自己的安全吗”这样两个问题,你猜想孟祥斌会如何作答。
遗憾的是这样的问答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现实当中答案是最明显不过的,孟祥斌纵身一跳就是最好的回答。那么现实中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意义了吗?或者说有没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回答呢?
有的,而且孟祥斌毫不犹豫地第一个作了回答,那就是生命高于一切—当然是别人的生命,当两个生命同时需要挽救的时候,自己的生命就在于挽救别人生命的同时才显出更高贵的价值。孟祥斌一定是这样想的才会这样抉择,才会义无反顾纵身一跃,成就伟大。
让我们再一次向英雄致敬,让我们平静一下悲伤惋惜崇敬的心情。
或许这几天就来思考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有些残酷,但是,我们忍不住要做这样的思考,我们还是要为自己的固执甚至可谓冷漠向英雄致歉,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我想也许孟祥斌是对自己的行为有把握的。十年部队的锻炼,几年军校严格的培训让孟祥斌的体格健壮。熟悉军旅生活的人说,部队一般都有游泳科目的训练,从新兵开始就要训练,最后完成严酷的武装泅渡等,水上救护也是必修课目之一。这一切作为一个优秀的军官一定是训练有素的。这样也就使得孟祥斌在下水救人时心里有底,既是军人的使命和职责在驱使他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是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
但是,一切事情都有意外。据专家们介绍,冬天水上救护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能,不仅仅需要熟谙水性,具备较高的游泳技能,关键要有特殊的技巧。专家们指出,水下救护穿不穿衣服,穿了什么衣服很有讲究,一个仅穿游泳衣裤的人能够做的事情等到穿上了厚厚外衣裤一切都变了,吸水后膨胀的外衣裤使得人整个身子就像被捆绑起来一样,动作艰难,这时候自保尚且困难,谈何救人呢?
还有就是冬季水冷。这几天江南正好遭遇今冬第一次强大的寒流,早晨气温在摄氏3、4度,中午也就10来度,婺江水温就更低了。超低的水温在考验着人体的承受极限,要是在另外一个水温不那么冰冷的时候,孟祥斌的确有能力救人并且自保,但是超低水温很快消耗尽他自身仅剩的热量,于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记得当年大学生张华奋不顾身地跳入粪池救出一位7旬老人而自己却献出宝贵的年轻生命的事迹,曾经引发了一场热烈的生命价值的讨论,有人就以为一个年轻前途无量的大学生换取一个风烛残年老人的生命不值得。这场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一致的看法,那就是人的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每个生命其价值都是平等的,不能以年龄社会作用的大小来区分高低贵贱。张华以舍己救人的壮举升华了生命的价值,这样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观是值得弘扬的。同样,这个事件也提醒我们,我们需要思考怎样用最小的代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必须要考虑技巧性的手段,避免盲目性和不计后果的冲动。
孟祥斌舍己救人的事迹的确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